宿墨在墨韵的表现上十分的丰富,能写出“活”的味道,并且能生出一种旧气,能达到线条质感强,能有效达到水墨分离的效果。
一、宿墨的制作方法
1、宿墨的制作可以用一得阁自己制作,方法是先把一得阁煮一下,煮至黏糊状,有时候会看到盆底沉胶糊了,不要紧,这是把一得阁中胶的成分给破坏了,这是第一步。然后把墨谅干,干了再泡开,如此反复几次更好用。写的时候先蘸水,后蘸墨,墨和水的层次便会显现出来。用有颗粒的宿墨,写出来的字很有质感。做的时候如果嫌墨少了,千万不能重新加墨汁。
2、宿墨:将一得阁墨汁倒入瓷碗,搁置于窗台,直至阳光晒成干块状(南方的朋友注意气候),然后加水使用。开始时水量可少一些。写完后即又可续水,稍加调试即可使用。这样能达到线条质感强,能有效达到水墨分离的效果。
3、我用墨一般研墨,但我研墨一般不立即就用,而是将墨盖好后放上一、两天。用的时候,在旁边放一碟清水,将笔吃饱墨后,笔尖轻点一下清水再写。
4、用冷开水磨墨,放置几天几夜,等自然干后。[书法用的湿法制宿墨]
5、磨了墨,等墨自然干透(量要少,要不,怎么能很快干呢?),再加水重磨,那种颗粒感就出来了,且不臭。[国画用的湿法制宿墨]
6、磨出来的墨加写明矾第二天就是宿墨了。
7、先用热水泡墨条,2、3天后墨条发胖,胶渗出,倒掉水和胶。接着泡几个回合,墨就泡透了。这时容易臭,需要换凉水,在重复前面。这样,大部分胶就出来了,墨也损失的差不多了。直到水清了,放多长时间都没有异味,这就成了————要费很长时间,但保存却很简单,只要有水不干就行了。中间过程中,那些黑水有时也可用,胶重,没有笔痕,有特殊效果。反正墨泡透后,也可以边做变用————我是怕浪费的------都是好墨做的啊!!一般质次墨无论怎样做都发臭-------现在还是觉得浪费,不如买老墨,直接用,很好用。
8、拿二块松烟放在锅里一煮,完后找个大口玻璃瓶装好放在冰箱冷藏,用时挖一些出来,用开水一冲好用的很。
9、把墨块捣碎后煮(是很臭),然后要放在太阳底下晒。
二、如何用宿墨
制宿墨,感觉写字最好用松墨,能得沉静之致。画嘛,可能油烟101最好。其实如何"宿"墨是一回事,如何用宿墨又是一回事。“用”比起“宿”来,实在更难。
吴山明的"用"和曾的"用"从笔的选择到笔头含水、蘸墨都有各自的不同。
好的宿墨是不臭的,保存时间也很长。关键在制作过程中脱胶很麻烦,需要不停换水,弄不好会有一个臭的过程,水温也是关键,但最好要在冬季或春秋,这样不会腐败,夏天做有时会养出小虫,有一次就培育出一些,大家称之为“墨虫”。需要自己把握才能做好。另外用的时候,用水也是关键,吴山明老师就是用水很高明,看得出宿墨质量也好。
宿墨就像金粉,用多了很烂,恰到好处最有韵味。许多人以丙烯,水粉黑代替,但是不如宿墨清透,也不明亮。如果宿墨调胶,墨色显迟滞些,我想可能用宿墨关键在于用清水的功力了。
宿墨裱时会脱墨,我想可能有两个原因:1、用水不到位,墨没有充分花开。2、装裱前没有蒸一蒸或宿墨太厚。
其实买一些好的老墨一样能有宿墨效果,何必浪费脱胶呢,很麻烦,而且很容易形成宿墨依赖症的。
宿墨可以在实地水墨写生中很方便,一小瓶宿(不必担心流出来),一支毛笔,一卷宣纸,一瓶水,拿着一个画板-------在自然中就画吧!
黄先生去北京,带了一口袋墨,约有三斤,都是他自己做的墨,北京的南院书房潮湿,地上铺着草席,黄先生带去的是竹子做的篾箱子,字画、书籍和墨都搁里头。下雨霉天过后,让我拿出晾晾去潮,拿出才发现,墨全碎了,原因在于北京春天潮湿,秋天风劲。黄先生说:“这要在歙县就没问题,交墨厂回炉,在北京就没办法了。你去拿个罐子来将墨继续捣碎,用水泡起来使用。” 状如墨糕,两三斤碎墨,一直带到杭州还在使用。黄老七十四岁至北京之后变法,使用积墨、宿墨法,黄先生的变法与此事也不无关系。再加上黄老对墨的鉴定在行,还亲自制墨,对墨的性能了解、掌握。一般人对黄老画的评价,画得黑,黑里透着黑,他们就不考虑黄老亲自造墨掌握了墨的性能。王中秀也认同我的观点,他认为黄老晚年的环境与他的变法有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