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法资料 > 理论知识
+

中国书法文化(3)

2011/7/25    作者:书法欣赏    来源:yac8.com    阅读:24083


第二章 汉字的源头——陶文

    毛泽东同志曾指出:“中国是世界文明发达最早的国家之一,中国已有了将近四千年的有文字可考的历史。”可是文字的起源应远远早于有文字可考的历史。从现有的考古成果来看:如果从仰韶时期的大汶口和陕西西安半坡文字算起,至今大约已有6000年的历史。关于文字的起源,古代典籍记载不一,大致有结绳记事、河图八卦、仓颉造字及近代学者据考古发掘的刻划符号说等。

    根据考古发掘出来的文物来看,中国文字(指汉字)的起源已有了较为准确的答案。陕西西安半坡、临潼姜寨、青海乐都柳湾、山东莒县等地先后出土了为数众多的新石器时代刻划符号的陶片,这些符号都是象形的。古文字学者经反复研究探讨,认为这是汉字的原始形态,是萌芽时期的文字,可谓原始阶段的文字,随后才发展成为象形文字。郭沫若在《古代文字之辩证的发展》仰韶文化遗址中发现的陶文一文中认为半坡仰韶文化中这些刻划符号,“可以肯定地说就是中国文字的起源,或者中国原始文字的孑遗”;又说,“彩陶和黑陶上的刻划应该就是汉字的原始阶段”。可是,当时的简单文字不会也不可能只限于陶器上。除陶器以外,自然还有更多的简单文字存在。

    时隔不久,在山东出土的黑陶器上也发现了这种刻划。古文字学家唐兰先生根据这些出土陶器上的文字,也断语“中国文化有六千年的文明史”。我们认为郭老、唐氏根据考古发掘研究的最新成果,均不谋而合地、较明确地指出:我国的文字起源除了具有艺术价值外,更重要的是为了实用。如新石器时代所发现的彩陶和黑陶上的刻划符号,就是简单的记事。这些原始刻符具有绘画和文字两重性,无疑是中国文字的雏形。经过若干年代,人们在使用中加以整理,才逐渐成为书写的字,可以说陶文是我国书写的根源和先导。可见,汉字的产生是从原始的符号开始,从无形到有形、从无规律到有规律而逐渐发展成熟的。因此,陶文当之无愧地成为殷商甲骨文的先驱。

第三章 汉字的初雏——甲骨文

    第一节甲骨文的产生与发现    

甲骨文是商朝(约公元前17—前11世纪)的文化产物,距今已有约3600多年的历史。据说:商代统治者迷信鬼神,行事前往往用龟甲、兽骨占卜吉凶,后又在甲骨上刻记所占事项及事后应验的卜辞或有关记事,该文字就称甲骨文。大约在19世纪80年代,河南小屯村民最早发现甲骨,认为是“龙骨”,遂搜挖甲骨卖给药店。1899年,光绪六年进士、翰林王懿荣偶然发现甲骨上的文字,即进行收集。他对我国古代文物有精深的研究,在北京发现甲骨后,他确定为“殷商故物”而购得数千片,开我国殷墟甲骨文字研究之始。自此以后,殷墟甲骨文才从“龙骨”变成珍贵的古代文化研究资料,避免了我国这一古代文物继续大量人为地被毁灭。

    现在,自清末在河南安阳殷墟发现有文字的甲骨已100多年了,目前出土的数量在15万片之上,大多为盘庚迁殷至纣亡期间王室遗物。1903年,《老残游记》的作者刘鹗把自己所藏的甲骨片汇拓出版,公诸于世,题名为《铁云藏龟》。在书的自序里,他第一次明确指出:甲骨片上的文字是“殷代人的刀笔文字”。这种刀笔文字有许多不同的名称,因为它是契刻的,出于殷墟,所以有人把它叫做殷墟书契,简称殷契。也有人从书写内容上考虑,认为它是殷人的占卜遗物,所以又把它称为殷代贞卜文字。然而,它最通行的名称是甲骨文,这是就书契材料而言的。所谓甲是指乌龟的背甲和腹甲,以腹甲为主;所谓骨是指牛、猪、人的骨头,其中大量的是牛的肩胛骨。目前出土的甲骨文单字共有4500,已识2000余字,公认千余字。它记载了3000多年前中国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各方面的资料,是现存最早、最珍贵的历史文物。

    对甲骨文书法史的研究,意见分歧很多。甲骨文流行于商代的盘庚至帝辛时代(约公元前14—前11世纪),在西周初期的遗址中也有发现。其书法表现风格各异,董作宾先生把它们的发展演变过程分为五个时期:第一时期,盘庚至武丁,约有百年,书法雄伟,贞人有韦、亘、献、永、宾等;第二时期,祖庚至祖甲,约四十年,书法谨饬,贞人有旅、大、行、即等;第三时期,廪辛至康丁,约十四年,书法颓废,此期书法不录贞人名;第四时期,武乙至文丁,约十七年,书法劲峭,贞人有狄等;第五时期,帝乙至帝辛(纣),约八十九年,书法严整,贞人有泳、黄等。

    附:甲骨卜辞的组成部分及含义    

在卜兆旁刻上需要祈求的事情及其应验结果,被称为“卜辞”或“甲骨卜辞”。卜辞一般都刻在甲骨的正面,也有极少一部分刻在甲骨的反面。有的是一条卜辞记载一件事情,正面刻不完就在反面接着刻。这种正反两面的刻辞在早期的甲骨文中较常见,也有在一片甲骨上刻有几件不同事情的。一般来说,一条完整的卜辞由以下四个部分组成。

叙辞(述辞、前辞):记叙占卜的时间、地点和占卜者。

命辞(问辞):命龟之辞,向龟陈述要占问的事情。    

占辞:记录兆纹情况及所得出的吉凶判断。

 验辞:占卜后的结果或应验情况。

 如武丁时期的这条卜辞就是这样组成的:“庚子卜,争贞:翌辛丑,启?(正面)犷贞:翌辛丑,不其启?王曰:今夕其雨,翌辛丑启。之夕允雨,辛丑启。”(反面)这条卜辞的组成部分和意思分别是:叙辞:“庚子卜,争贞。”意思是:“庚子这天占卜,史官争问道。”    

命辞:“翌辛丑,启?犷贞:翌辛丑,不其启?”意思是:“明天是辛丑,天会晴吗?(又)问:明天是辛丑,天不会晴吗?” 占辞:“王日:今夕其雨,翌辛丑启。”意思是:“商王看了兆纹以后说道:今晚要下雨,明天辛丑,天将放晴。” 验辞:“之夕允雨,辛丑启。”意思是:“傍晚时果然下了场雨。第二天辛丑,天也放晴了。”

     第二节甲骨文的特点    

甲骨文作为我国最古老的文字,构造已相当完备。其中最多的是象形文字,用约定俗成的符号表现出实物的特征,还有用符号代表某种意义,少数是象形和音的结合,或以同音来表达另一种意义。甲骨文多用尖锐的刀具刻成,有先书后刻和以刀为笔直接刻写两种形式。据董作宾先生的《殷人之书与契》和《安阳侯家庄出土之甲骨文》两文所载:在甲骨文笔画刻漏处,可以发现商人契刻甲骨文是先书后刻。如果是这样的话,就说明甲骨文是先表现笔意,后才表现刀味的。从书法角度来看,甲骨文已经具备了后世书法的用笔、章法、结字诸要素。从用笔角度来看,殷商时期刻工运刀如用笔,表现出书法的某些用笔特征。

    同时,在甲骨文中还有用墨或朱砂书写某些文字,表明这个时期已有类似毛笔的书写工具。这些朱、墨书迹用笔,起止均显锋芒,有轻重粗细变化,两端尖、中间粗,可视为书法最初的用笔形式,也反映了书写工具的柔韧性和表现力。甲骨文在刻画中或长或短,或从左到右,或从右到左,疏密错落、变化丰富,有了最初的章法形式。甲骨文的结字既有对称美,重心稳定、搭配匀当,又有一字多种结构的变化美,以及复杂组合而呈现出的多样统一性,方圆结合、开合有度,表现出原始书法艺术的形式美。因刀不同于笔,刻时不易圆转,直线较多,所以甲骨文的形态以方折为主,表现为瘦劲、峻挺的刻画特征。

    第三节甲骨文的字型特点    

关于殷商甲骨文,可稽考的贞人书法家就达120多位。他们性格各异、才华各有千秋,表现在书契风格上就有很大的差异。在这里简单介绍几种,以飨读者。    

一、瘦硬挺直、尖锐芳峻,属于劲峭型    

因为甲骨文是刻在坚硬的龟甲、兽骨上的,尽管随着刀具的不断改进,刻写难度有所降低,刻写的线条也有了一定的变化,但是总的来说还是一刀一线,笔画清朗瘦劲,相交处略粗,显得丰润饱满。笔画的起、止处总是呈尖角状,相接处换刀另刻呈方角状。结体细长,两边长竖略往里弯,呈内掩状。风格峻挺俏丽,犹如唐代欧阳询的楷书。但是,浑融的端头和圆婉的转角在甲骨文中是非常少见的。

    二、均匀对称、大小不一,属于奇肆型    

这类字的笔画中间粗、两头细,某些地方特别粗,与金文的肥笔相似,结体开阔,风格雄奇突出,对早期金文书风的影响较大。据观察:甲骨文实体的字形往往大小不一致,大都是笔画多的字形大,笔画少的字形小,这主要是由于受到当时刻写工具的制约。

    三、两字合写、偶有三连,属于雄浑型    

这类字的笔画厚重圆润,结体为了避免因线条粗而产生的拥挤,将边线向外弯曲,呈现外拓状。甲骨文中的合文大概是当时的一些专有名词,两个字或三个字写在一起,如“小丁”等。还有一些合文的字和方式极为特别,很容易混淆,如“十二月”等。风格圆通雄浑,与后来的篆书有些接近。直至后来的金文中,仍有不少两字合文出现。

    四、一字多形、正反不拘,属于委婉型    

甲骨文以点画劲峭、结体方折为主要特征,而这类字反其道而行之。由于视物的角度不同、状物的方式不同,一个字的笔画有多有少,形成一字多形,字的摆放也可横、可竖、可倒,合成结构字的偏旁可左可右,而且线条纤细、婉转流丽、结体颀长、布局参差,整个风格如仕女步春,飘摇多姿。这一现象的出现在文字还没有统一之前是可以理解的。

    五、行列不分、参差错落,属于疏放型    

形成这种现象的原因可能是由于龟甲、兽骨的硬度和表面不平整给刻写造成了难度,使得在一定技术条件下难以做到字与字之间的统一安排。因此,这类字笔画细劲、结体开阔,字心处留白很多,显得格外疏放。特别是初期的甲骨文字形偏大,且大小悬殊。字的中轴线也时左时右,纵不成列。字间距时大时小,横不成行。给人以“素手把芙蓉,步虚蹑太清”的境界,潇洒而又空灵。

    甲骨文书法的风格很多,上述几种只是一些比较突出的代表。如果再细分的话,它们之间还可以有端整、豪放、苍润、流美等风格,真可谓环肥燕瘦、绚丽多姿,显得极其朴素自然。

    附:甲骨文的辨伪方法    

辨伪工作是古玩收藏中一项很重要的工作,技术性较强,甲骨辨伪更是如此。因为从时间上讲,甲骨片已有数千年的历史;从内容上讲,在所见的甲骨文中还有近4/5的单字至今不能被识读,这就更增加了甲骨辨伪工作的难度。

    1辨骨片之伪    

真正的殷墟甲骨由于埋藏在地下的时间很长,表面看起来骨质较为粗糙、松散,其实却非常坚硬。这是因为其长期在地下受到持久不断的压力作用,从而发生了化学变化,成为一种生物化石。甲骨的颜色已由白色变为黑紫色,如果上面有土锈的话,土锈也像铁一样坚硬,有的甚至比甲骨本身还坚硬,难以去除。因此,对于含有土锈的甲骨的真伪鉴定,只需用手去抠一下它上面的土锈。如果一抠就掉,落下的土锈用手一碾即碎为黄土状者,则此甲骨当属伪品。其次,真品的殷墟甲骨上还有一种像焦皮一样的东西,而这种焦皮无论用什么利刃去刮都刮不掉,即使刮掉上面一层,底下一层仍是这样。反之,如果刮去表面一层焦皮后,底下一层不呈现焦皮状,显出一块白斑或其颜色与周围的颜色有异,则此甲骨也属伪制。再次,从颜色上看,有的甲骨在紫黑色里稍显黄色,但表里一致。如果表面的颜色显得老旧,里面的颜色显得新嫩,则此片甲骨也系伪制。这是对于甲骨片真伪的鉴定,但是稍后的赝品往往是以小屯村同时出土的无字甲骨伪制而成的。所以从原料上讲,这种赝品与真品就无法辨别。要想正确辨别它们,只有从伪刻的字体、内容去辨别。

    2辨契刻之伪    

辨契刻之伪即是辨别甲骨上所刻文字的真伪。首先,从刻划后的刀痕来看,新刻文字的笔画痕迹与旧刻真品比较起来色调较浅。伪品虽用了土锈烟熏法加以伪饰,但如果用碱开水加以洗涤,新旧之色即可尽露。这主要是因为旧色是经过几千年的地层变化与化学变化而形成的“天然之色”,其笔迹颜色和整个骨片的颜色已浑然一体、不可区分。反之,新刻字的笔痕表面上看来虽然与旧色无异,但那是经过后天加工上去的,即是人为的,故去除它也较为容易。其次,从字的形态来看,真品的字体无论是宽大粗劣,还是细小精匀,仔细观摩都有一种自然之美。伪品虽然临摹得十分逼真,却显得很笨拙,看上去并无自然之神韵。再次,可以通过对伪品的归纳、分析看出它们的破绽与漏洞,反过来再以此去鉴别甲骨之伪,这就是以其之矛攻其之盾。大致说来,伪刻甲骨文字经历了六个阶段:第一阶段是杂凑单字而又正倒不分。

    最初的作伪者由于对甲骨文知识一无所知,对甲骨文也一字不识,所以往往拿到一片甲骨连正倒都不分。正看甲骨则把甲骨文正抄下来,倒看甲骨就把甲骨文倒抄下来,在伪刻时就乱七八糟、东拼西凑地刻上一些甲骨文字。这不但无甲骨文行款的章法可言,而且字体也会出现或倒或正的现象。因而,这一阶段的伪制品最容易辨别。第二阶段为杂凑单字而无倒字阶段。这一阶段虽较前一阶段进了一步,字体没有倒字的现象,但由于不识甲骨文、不懂款式,懂得一定甲骨文知识的人还是比较容易从内容上看出它的破绽。另外,这一阶段的伪品多刻在出土的大片无字甲骨上,喜作大字,小片甲骨、小字均少见。第三阶段为杂凑成句成行的卜辞阶段,此时有意识地照原片整片、整行、整句模仿。第四阶段是仿刻全段而又排列整齐,但有时限于伪刻的甲骨片与真品甲骨片的形状和大小不同,所以在款式上不得不做一些改变。有的正是因为这一改变而露出了款式上的破绽。第五阶段为仿刻全段而又全依原来的款式。第六阶段是改编为新奇文辞者。这一阶段的作伪者已粗识甲骨文,并对其款式有了一定的了解。

除了辨骨片之伪和契刻之伪外,还有辨缀合之伪、拓本之伪和释文之伪。辨缀合之伪就是由于研究者对甲骨文的识读不一,有的认为缀合文字可通、文例相符、内容顺畅,有的则持完全不同的意见。辨拓本之伪就是由于在拓印时没有把所拓甲骨的部位搞清楚,或误甲背为甲腹,或误分肩胛骨,或把完好的当作有破纹的,或又反之等等,以致在照拓片重新印刷制图时摆错了位置,造成错误。辨释文之伪就是辨别对甲骨文字的误识,或甲骨文字在拓印传抄中发生的伪误。这三种辨伪基本上属于甲骨文研究中的辨伪范畴,与收藏鉴赏的联系不是很紧密。

第四节甲骨文的内容

由于商王几乎每事必卜,因此甲骨文的内容涉及到商代社会的各个领域。从甲骨文中有关商代阶级和国家的资料可知:商代的奴隶和平民由众、刍、羌、仆、奚、妾等不同身份的人组成;奴隶主和贵族有先公、先王和他们的配偶如高妣某、妣某、母某及子如子某、多子等;各级官吏则有臣、尹、史、犬、亚、马、射和侯、伯等;军队有师、旅等;刑罚有刖、劓、伐等,并设置了监狱。甲骨文中也记载了商代人殉人祭的状况,对于了解商代社会性质有很大帮助。商王朝经常对外发动战争,被征服的邻国对商王朝称臣纳贡,甲骨文中常见氏(致)来、入马、牛、羊、象、龟等记载。

    甲骨文中有关商代社会生产的内容也非常丰富。在农业方面,有裒田、作大田的记载,还有各种农作物如黍、稷、麦、耒、稻等的名称。商王关心农业收成的丰歉及风雨、降水对农业收成的影响,常见立黍、省黍、求年、告秋之卜。在畜牧业方面,马、牛、羊、鸡、犬、豕等都有记载,且畜养量较大并有专门牢厩。祭祀时常用掉大批牛羊。渔猎在商代社会生活中也起了一定的作用,甲骨文记载的猎物有鹿、麋、豕、象、虎、狐、鱼类和各种鸟类,狩猎方法有田、狩、逐、阱、射等。甲骨文里还有关于贝、朋、珏和舟、车以至传递制度等商业、交通方面的材料。

    甲骨文中有关商代思想文化方面的内容也很丰富。在天文历法方面,有日食、月食和鸟星、新星、大星等记载,也有“十三月”等闰月材料和干支记日及每日不同时间阶段的“时称”等。在气象方面,有不少卜雨、卜风以及易日、云、雷、雹、雪、虹等记载。在医学方面,有头疾、牙疾、鼻疾、肘疾、足疾、踵疾等疾病的记载,也有关于生育的记载,表明当时已能准确推知预产期。

    商王尚鬼,凡事占卜。占卜内容多以王为中心,主要是其关心的问题,如对祖先与自然神鬼的祭祀与求告,对风、雨、水及天象、农事、年成的关注。通过贞人向上帝、鬼神、先公先王等问卜,预示吉凶,祈望得到保佑。占卜材料多为龟腹甲(及少量背甲)和牛胛骨,用前经整治,并在背面(少量牛胛骨亦有在正面)施以钻、凿。占卜时,先于甲骨背面钻凿处用火烧炙,正面即现“卜”字形裂纹,以此定吉凶。占卜后,再将所卜事项记刻于甲骨之上。

    附:记事刻辞的种类    

经过凿钻以后的甲骨由掌管占卜的史官保存起来,需要占卜时才取出来。史官还往往在其边缘部分刻上甲骨来源、制作经过以及卜刻时间等文字,这种刻辞就叫做“记事刻辞”,共有五种:

1甲桥刻辞:刻在龟腹甲反面的甲桥上。

2背甲刻辞:刻在龟背甲的反面。   

3甲尾刻辞:刻在龟腹甲尾部的右边。    

4骨臼刻辞:刻在牛胛骨顶端的骨臼处。 

    5骨面刻辞:刻在牛胛骨骨面宽薄处的下部。 

   第五节甲骨文的未来展望    

对甲骨文的研究,如果从1899年学者的最初发现和鉴定算起,迄今已有100多年了。在此期间,由于中外学者的共同努力,甲骨文研究的各个分支领域都已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以甲骨文为研究对象的甲骨学,已经成为当代考古学和中国古文字学中一个发展较快的重要分支,并将逐步成为一门比较成熟的独立学科,具有非常广阔的发展前途。

    根据甲骨学者最近做的统计,100多年来在殷墟出土的甲骨文材料总数至少在15万片以上。各种著录甲骨文材料的专书、书刊和论著已达180多种,先后从事甲骨文研究的中外学者有400多人,总共出版和发表甲骨文研究论著近3000种。这些丰富的甲骨文资料和研究文献,标志着甲骨文研究已经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同时也给甲骨学的进一步发展提出了一系列新问题和新任务。

    首先,从甲骨文的资料整理方面来看,随着《甲骨文合集》和《小屯南地甲骨》等重要甲骨资料书的出版,我们所能见到的甲骨文资料将大大超越前人。如何充分有效地利用这样丰富的资料是每个甲骨学者都在考虑的问题。不少学者都感到需要在已经公布的甲骨文资料基础上,再做进一步全面彻底的系统整理工作,尤其是需要按照材料的内在联系,将甲骨文材料进行系统的、有规律的编排。这对于研究甲骨学本身的一些问题,将具有不可估量的意义。同时还需要编纂一部便于检索的甲骨文分类单字索引。在这方面,过去虽有日本学者岛邦男编纂过《殷墟卜辞综类》一书,但已远远不能满足甲骨文研究工作的需要。新编的这种工具书应当具有类典的性质,无论从材料的取用范围,还是从使用的方便上,都应超过岛邦男的《殷墟卜辞综类》。只有这样,才能促进甲骨文研究的进一步发展。

其次,安阳殷墟需要进一步进行带有明确科学目的的发掘工作。同时,考古工作者还应结合已有的资料把经过科学发掘的甲骨文,依照出土坑位和共存文化遗物,整理为成套的科学资料,以便国内外甲骨学者和考古学者共同协作,把目前的甲骨文研究提高到一个更高的水平。

    在甲骨文本身的通读方面,识字问题仍然是学者们需要进一步努力研究的重要领域。100多年来,甲骨文考释工作已取得巨大的成就。但就目前情况来看,在甲骨文中出现的4500多个单字中,可以识读的不过1000多个,其中真正比较可靠的还不足1000个,这不能不说考释工作仍是一个比较薄弱的领域。甲骨文中大量未获解的单字还有待于学者们运用更科学的方法去做进一步研究。为了有助于吸收前人考释文字的学术成果,台湾学者李孝定曾编纂过《甲骨文字集释》一书,于省吾也编纂了一部大型工具书《甲骨文字考释类编》。这些工具书对于甲骨文的文字考释工作,都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甲骨文的分期断代问题,一直是甲骨学中一个比较重要的领域。近年来这一方面的讨论日渐深入,许多学者分别对“非王卜辞”和“历组卜辞”等问题进行了充分研究,得出了令人信服的新结论。对于董作宾原定为一期的卜辞,近年来也有一些学者在做进一步的分期研究。此外,有的学者正在试图寻求解决分期断代问题的新手段和新途径。这些研究目前都还处于探索阶段,今后肯定会有新的重要突破。在关于殷墟出土甲骨文中有无武丁以前和帝辛时代的卜辞这一问题上,也有学者正在试图找出肯定性的答案。学者们普遍感到:今后有必要进一步加强以上各个方面的研究,同时还需要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对甲骨文分期断代理论进行系统的通盘整理,撰写出更高水平的甲骨文分期断代研究专著。这是甲骨文研究进一步发展中急需解决的重要课题。

在利用甲骨文资料研究商代的历史文化方面,也有许多需要解决的问题。例如:过去虽然已有许多学者曾对商代晚期的社会性质、阶级关系、国家结构、土地制度等重大问题做过研究和探讨,但所得结论还有存疑,远远不能视为定论,其中有不少看法还需再做进一步讨论。此外,商代晚期的对外战争和军事制度,以及与之相关的商代疆域、历史地理问题,目前研究得也还不够,需要进一步加强。

    在利用甲骨文资料研究商代晚期的科技文化史方面,也有许多研究课题需要进一步深入。例如:甲骨文中的日食、月食材料,虽已有不少人进行过研究,但随着甲骨文研究水平的提高和天文计算工作的进步,还需进一步讨论和推定。又如:甲骨文中的“日又(音戈)”记载,究竟是指日食,还是关于太阳黑子活动的记录,也是有待于进一步研究的问题。再如:商代晚期的历法也有许多问题需进一步解决,诸如置闰规律、合朔、月建、两分两至的有无等,都有待于学者们去进行深入探讨。

    古代的气候变迁一直是学术界十分关心的问题,商代晚期我国黄河流域的气候状况是研究这一问题的重要内容。早在几十年前,有些甲骨学者曾就这一问题发表过一系列研究文章,并得出比较重要的结论。然而,从今天的观点看,有关此方面的研究仍比较薄弱,今后有必要进一步加强。

    甲骨文中有关农业生产活动和农作物栽培技术的记载也是非常丰富的,过去在这方面已有不少重要研究成果,今后还应进一步开展这方面的研究。此外,关于我国古代的酒类酿造、蚕桑纺织、医药卫生、动物与植物分布等方面的研究,也有待进一步展开。

    总之,甲骨文研究有着广阔的发展前途,有一系列重要课题有待学者们进一步研究和探讨。可以预期:随着甲骨文研究在各个分支领域不断取得重要成就和重大突破,甲骨学必将会更大的发展。甲骨文研究作为一门举世瞩目的国际性学科,势必吸引更多中外学者投身到其各个领域的研究工作中。 


  • 相关文章
  • 热门文章
书法欣赏 © 2015 苏ICP备09026750号-2
【电脑版】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