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梳理当代:当代书法研究的基础构建
书法理论研究历来存在着厚古薄今的现象,对古代书法史的梳理、考据以及对书家个案的探究几乎成为各种书法学术的专利,而当代书法领域的出现的种种事件、人物、现象以及创作风格的形成演变却常常被人不屑一顾。缺少对当代书法的学术关照,这不能不说是当今书法理论研究的一种缺憾。2009年内,《共和国书法大系》和《新中国书法60年(1949——2009)》的出版使这种缺憾得到了弥补。
8月,《共和国书法大系》由江西美术出版社出版。这是国内第一部以新中国60年书法为研究对象的图书,被国家新闻出版总署列为庆祝新中国成立60周年百种重点图书,国家“十一五”重点出版规划项目。《共和国书法大系》由沈鹏任名誉主编,李一、陈政、任平任总主编,全书分《书史卷》《书家卷》(上、下)、《篆刻卷》、《书学卷》(上、下)六卷,约180万字,1000幅图。全面、客观、真实地反映60年来的书法演变过程和这一个特定时期书法创作、书法研究、书法教育、书法传播与交流的状况,对传统艺术的书法进入新中国后所发生的变化及书法在中华文脉传承和中国文化复兴过程中的重要作用进行了分析评述。
9月,李一、刘宗超撰写的《新中国书法60年(1949――2009)》由河北美术出版社出版发行。这是国内第一部以新中国书法为研究对象的书法史专著。全书分上下篇,上篇论述新中国成立初期书坛逐渐复苏的轨迹,下篇论述改革开放新时期“书法热”兴起后所取得的重大成就和存在的问题。书中通过对新中国成立60年来书法发展场景的客观描述及人物、事件、图版、图表等辅助手段,首次对新中国书法60年的发展脉络、基本走向、时代特色、历史成就作了系统的梳理和归纳,真实记录新中国书法60年的发展历程。同时,以史论结合,论从史出,以论带史,根据新中国的文化历史进程,对60年间的书法创作、书法研究、书法教育、书法社团活动、书法交流与传播、重大书法展览、主要风格流派、代表性书家主要成就作了概括性的评述,较为全面地展现了新中国书法的风貌和新中国书法60年的经验和教训。在研究方法上,作者注重书法与社会的密切联系,将一个时期的社会史、文化史以及同期在汉字、考古、书写工具等非书法本体的内容纳入研究视野,发现、观察和把握书法史中的前沿议题和前沿现象,从社会视角着眼于它们与书法本体演进之间的互动关系。同时,重视书法理论研究的“学术史”之于“当代书法史”的价值。《新中国书法60年(1949――2009)》以历史的视角关照当代书法发展,为当代书法史建立起了一个以时间线索为基本分期同时以专题叙述为主线的叙述框架。这不仅拓宽了书法史学研究的当代视野,为现代、当代发展的学术与资料基础。也在以往人们熟知并习惯的以批评的角度对当代书法研究领域独树一帜。对改变当今“中国书法史”基本等同于“中国古代书法史”的研究现状无疑将起到很好的推动和借鉴意义。
10月16日至18日,由中国书法家协会主办的全国第八届书学讨论会在河南郑州召开。本届讨论会共评出一等奖论文5篇,二等奖论文9篇,三等奖论文26篇。其中,祝帅撰写的《书法何以成为社会议题——中国书法社会学研究二十年反思(1989——2008)》荣获一等奖,卢光文《坚守与重构——关于当下书法批评存在问题的思考》获得二等奖,杨锁强《中国书法审美境界论——兼谈当代中国书法在审美境界上的若干误区》、黄俊俭《论书法批评家的主体建构》、王德志《碑帖变奏——论当代帖学的进新与责任担当》、刘思凯《精神的高蹈——当代书法发展模式与精神重建的文化追问》、竺捷《图像复制时代下书法批评的视角融合》、梁培先《涅槃与新生——试析现代艺术背景下的汉字(书法)创作的方法论问题》等获得三等奖。
任何一门艺术的发展,都离不开对当代的关注,这种关注就是将当代创作作为核心,围绕这个核心展开一切的批评与研讨。在这方面,书法明显落后于文学等其它艺术门类。当代书法复兴、发展的30年,是历史上任何一个时期所无法比拟和参照的。改革开放带来的思想解放、社会发展、国力强盛,中西文化的交融碰撞等等对书法的发展必然产生影响,在这样的社会时代背景之下,书法的创作理念、标准以及风格形式追求也自然会受其左右。有意识地将书法研究的注意力转移到当代书法上来,这是书法发展自身发展所体现的艺术规律,也是为了书法更好地得到保护、传承和发展所必须担负的历史职责。
四、五彩缤纷:年度书法展览综述
2009年是各种书法展览非常频繁的一年,除了前面提及的几项“国字号”展览之外,各种形式、主题的书法展览贯穿了年度始终。
1、群众性书法展览形式多样
围绕着新中国成立60周年大庆,从年初开始,全国各地举办了多种形式、多种主题的书法展览。特别是到了九、十月,各地的文化部门、书法家协会直至党政机关、事业单位、厂矿企业、学校等等,各种书法展览多不胜数,为庆祝建国60周年举办的书法展览几乎遍布全国各地。这些书法展览活动,汇集了广大书法人对祖国的赞美,寄托了书法人对祖国繁荣昌盛的美好祝愿。同时,使书法这门古老艺术得到了最好的普及和宣传。
2、个人书法展览集中
年内,许多当今书坛著名人物先后推出了自己的个人书法展览,这使得2009年成为个人展览非常集中并大放光彩的一年。
以“创造力的实现”为总冠名的张海书法展于4月30日5月10日、5月20日24日、5月30日6月4日先后在杭州、上海、南京三地举办。8月17日、9月25日,此展又先后在济南、沈阳展出。6月25日,“歌颂祖国、弘扬文化——苏士澍金石书法汇报展”在北京中国美术馆开幕。6月30日,原全国政协主席李瑞环参观展览。6月27日,邵秉仁书作展在北京中国美术馆开幕。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书记处书记、中宣部部长刘云山发来贺电。6月30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李长春来到中国美术馆,参观了正在这里展出的邵秉仁书作展。12月3日,“意义追寻——陈振濂书法大展”在北京中国美术馆开幕。这是继4月“心游万物——陈振濂诗书画印品鉴会”、5月“线条之舞陈振濂书法大展”先后在杭州举办之后,年内陈振濂的第三次个人书法展览。
3、书家群体性展览形式多样
在书家群体性展览方面,全国中青年书法二十家展、传承与原创中国国家画院沈鹏书法工作室作品展、第三届北京国际书法双年展、首届《东方艺术书法》提名全国书法二十家作品展等成为年内书坛亮点。
4、老一代书法艺术家展览频繁
在各地先后举办的“神州国光——黄宾虹艺术展”、“晋韵流衍——沈尹默书法艺术精品展”、“纪念陆维钊先生诞辰110周年陆维钊书画精品展”、“巨匠之路——齐白石书画精品展”等让人们重新领略了这些老一辈艺术家精湛的艺术造诣。
通过年内举办的各种书法展览可以看到,展览这种形式已经成为当今书法展示的主要平台,年内各种书法展览也向人们传递出许多值得注意的信息。
首先,当今的书法展览已经从以往单纯的作品展示开始向更加注重展览主题策划的方向转变。围绕主题选择作品、围绕主题规划设计展厅、围绕主题策划设计展览前后一系列宣传活动已经成为年内个人或群体性书展的共同特征。这些主题,除了表现出作者鲜明的展示目的之外,同时也揭示了展览作者以往或近期的创作理念和艺术追求。
其次,作品研讨会已经成为展览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从目前来看,尽管这类研讨会常常存在与会人员准备仓促、发言多围绕作者自身而缺少对具体作品的关注与解析等等不足,但能够利用并通过展览这样一个公开、集中的展示机会,专门请人来“品头论足”,毕竟是对待批评的一种态度转变与观念提升。相信随着时间的推移,这种研讨形式会逐步向更加深入的方向发展。
第三,更加注意展厅效果,对展览作品进行整体设计。如张海、陈振濂年内的个展不约而同地采用了根据作品内容和表现方式进行板块划分的方式,张海在各个板块的作品中穿插进“创作手记”,陈振濂则在各版块设计了“导读”。这些无疑对于传达作者的艺术创作思想与艺术追求、引导观众参观起到很好的作用。
第四,书法网络以其便捷、灵活、覆盖面广的特点已经成为传播展览信息、扩大展览影响的一种有效手段。展览前利用书法网络发布消息,展览中邀请书法网络跟踪报道,第一时间发布展览开幕式盛况、发布展览作品图片,这已经成为年内个人展览和书家群体性展览的一致做法。5月,“线条之舞——陈振濂书法大展”在杭州开幕之际,通过书法网络举办了“关于书法创造力的话题网络互动:中青年书法论辩与自由谈”,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五、寻找自我:书法网络开始走向自立之路
年内,网络对书法的影响受人关注。5月27日,中国艺术研究院中国书法院、《东方艺术·书法》杂志以“书法‘网’事——网络对书法的影响”为题召开座谈会。邀请国内几大知名书法网站负责人就网络对书法的影响以及书法网络发展问题进行了深入研讨。
年内,中国书协不再邀请书法网络对国字号展览评选进行现场监督、报道,这不仅使已经习惯于通过网络了解展览评选的书法作者们感到一时难以适应,也使得不少书法网站(论坛)因此失去了很大一项信息资源。这也就促使书法网站(论坛)要重新寻找自己的定位、打造自己的特色。经过近一年时间的运作、磨合,目前几大知名书法网站(论坛)已经逐渐显露出各自的特色“中国书法网”侧重于当代人物品评并借此关注当代书坛、关注当代书法创作的态势已经基本形成,选题及言论的学术氛围也日愈浓烈。“中国书法家论坛”以一种平民化的思路,通过诙谐、通俗的语言“忽悠”书法,阐述自己对书法的态度。“书法江湖”在努力光大着自己教学特色的同时,注意到了对当今书坛热点事件、人物的评说。“当代书法网”通过在全国各地招聘特约记者的方式及时报道各种书法新闻,在注重新闻时效的同时,更加注意新闻的多样化和严谨性。“书艺公社·书坛”围绕书坛热点话题策划开展活动。
作为新兴媒体,书法网络已经在许多方面对书法产生了影响。而且,随着时间的推移,这种影响还会越来越大,越来越明显。这是现代社会发展的必然,也是我们这个时代的特征之一。如何认识网络对书法的影响,如何充分发挥网络对于推动书法传承发展的作用,应该引起社会的关注,特别是书法界的重视和思考。
从年内几家知名书法网站(论坛)的运作以及内容看,几乎不约而同地将对当代书坛的监督、批评作为了主攻方向。这种努力为当代书法发展建立一个公平、透明、有序的愿望是无可非议的,然而,任何愿望的实现,都需要有一定的严谨、规范的方式、方法作为保证,批评也应该建立在以事实为依据和对人对事起码的尊重基础之上。否则,批评的结果就很难达到或实现其应有的愿望。在目前的网络书法批评中,时常会出现这样的情景,或者以道听途说的小道消息为依据,或者对当事人的言谈任意曲解、无由放大,或者只抓住事件的某一细节做文章忽视事件的整体,或者只按照个人的主观感觉行事……凡此种种,再加上书法网络开放性、自由性的特点和参与者自身素质的参差不齐、鱼龙混杂,所以经常使得一些很有意义的话题在进行过程中要么浅尝即止,无法得以深入;要么因为对个别文字的纠缠而跑题变调,有些甚至演变为恶语相向、人身攻击。如何解决和改进这些情况,需要每一个关心书法网络健康发展的人思考并付出努力。同时,对于每一个书法网络话题的参与者来讲,在敏锐地发现当今书坛存在的各种问题及时并予批评的同时,努力提高自身素质,特别是提高自己对问题的分辨、判断能力也十分重要。人云亦云、跟风起哄、单纯追求话题的点击量的做法,很难保证和维护网络书法批评的正常进行,更无法保证批评的效果。今天,那些视书法为杂耍的“江湖书法家”已经开始被越来越多的人所不齿,相信随着时间的推移,当今书法网络中存在的没头脑、没思考、没观点、没事实、意气用事、胡编瞎侃、仅凭发帖数量、言辞激烈即可成为知名网络写手的现象也一定会得到改观。
实际上,网络以及网络信息广阔无垠,书法艺术本身的内容也包罗万象。对于当代书法创作、管理、体制的批评、监督不过只是书法传承发展中诸多环节的一个组成部分。在书法的保护、传承、发展过程中,书法网络不仅仅只是冷眼旁观充当“环境治理”的裁判员或者“批评家”、“评论员”,它还有可能也应该成为书法艺术大厦建设的砖瓦沙石成为普及书法的专业学校,成为书法研究者的资料库,成为谈书论道的休闲“茶馆”,成为书画收藏的商场等等。改革开放30年来,作为传统媒体的广播、电视、报刊等已经历经了无数次的改版、调整,其目的无非是在努力营造自身的特色形象。作为新兴媒体存在的书法网站(论坛)在面临的激烈竞争中立足也同样离不开对鲜明个性追求和运作。“书法空间”网站以“永不落幕的书法博物馆”为宗旨,倾力收罗古今与书法有关的各种资料,在书法网络普遍热衷于当今书坛批评的今天可谓是独树一帜这种运作模式及其成功经验很值得人们去认真对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