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坛怪圈解秘系列文章2
书坛怪圈解秘之七:书场买家
买家也叫买主,就是买东西的人。这个称谓是买卖过程中的一个暂时称谓。对于一个具体的人来说,随着买卖活动的结束,这个称谓也就告终了。一般说来,人们对买家和买主是不去加以区分的,买卖场中根据各人的习惯,叫哪一个都行。细说起来,二者还是有些区别。称其为买家,是说这人是买东西的人,则隐含着这个人将来可能是标的物的主人,也可能不是标的物的主人。称其为买主是意味着这个人就是所买标的物的未来的主人。从这个意义上讲买家要比买主的含义宽范一些。现今的书画买卖行当就是这样,大多数买家在买卖之前就决定了自己不是标的物未来的主人,只起暂时代管的作用。物将有主,收藏是别人的事。这些人只买不收藏,买的目的很明确,就是买来送人。
买书法作品送人怎么能与书坛怪圈联系到一起呢?我们说,买书法作品送人,本身没有问题,但是却可以由此而引发和折射出诸多问题和现象,这些问题和现象却形成了一些迷团,这些迷团则影响和干扰着习书人和收藏人的视听,并能将其导入歧途。因为这些迷团因书场买家而生,围绕书场买家而形成。故此,也就构成了一个怪圈。
为了解秘这一怪圈,我们还得再将话头往远的说一些。人们常说:“一份价钱一份货”。价钱要的高则表明货的质量好。但是,如果这类货一旦扮演充当了礼品的角色,情况就不同了,价钱和质量往往会被包装隔离而发生较大的偏离。买家往往只注重品牌和包装,而对质量把关不严。为了送礼的体面,买家通常情况下为了不破坏包装是不打开包装验其质量的。带着精美的包装,体体面面送完礼就了事了。只有到了收礼人那里使用时,包装才被打开,才能发现质量问题。礼品的买家和使用者收礼人,二者是分开的,很少有收礼人是当着送礼人的面打开包装验其品质。待发现了质量问题后,往往已经过去了很长时间。时过境迁,收礼人不能直接找商家,碍于面子又不好找买家,只好作罢。聪明的商家看准了这一点,抓住了买家的这一心理,也就在包装和质量上面大做特做起文章了。用精美的外包装掩盖低劣的质量。将一些质量差的、次的、劣的东西经过一番精心包装后充作好的、高的、优的东西兜售给买家,赚得了大钱。
自古礼义出富足。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礼尚往来日渐频繁,礼品的范围不断扩大,数量不断增多,档次也就不断提高。书法作品这一高档次的物品自然而然也就进入了礼品的行列成为并充当了一种高级礼品。书法作品成了礼品后,礼品的特点、特性自然而然就带入到了书法作品的交易中,礼品市场的虚伪和欺蒙自然而然也就带到了书法市场。
商品市场的主体构成一般就是由三部分人组成:卖家、买家和商家。对于书法市场,就是书法家、收藏家和商家。现在的书法市场除了这三部分人以外多了一个主体“买家”。这个主体既不能将其归到收藏家,也难以将其归到商家,更不能将其归为书法家。他们是书法市场中的一个独立主体。书法市场和其它市场相比,硬是多出了这么一个买家主体,单就这个买家主体的出现和存在,就打破了市场主体所构成的常规,就不能说不怪。
目前这个买家主体的人数很庞大,他们的存在绝对不可忽略,必须引起人们的足够重视。这个群体对目前书法市场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扮演着一个非常重要的角色,而且表现又非常活跃,大部分书法作品主要是由他们掏腰包买单。他们的出现一方面有力地推动了书法市场的繁荣和发展,另一方面又制造并形成了书法市场乃至书坛的一层又一层的迷雾。
说他们繁荣了书法市场是因为这些人向书法市场注入了大量资金,这就有效地刺激和促进了书法市场的繁荣。书法市场如果少了他们,书法作品卖给谁?书法家们卖不出去作品,自然少了许多积极性。说他们制造并形成了书法市场乃至书坛的迷雾,是因为他们买书法作品的目的很单纯,检验书法作品的手法很简单,只注重书名,大多数情况下是不考虑书作的质量品次的,结果是抬高了那些徒有虚名的书家们的书名以及名家们的那些应酬作品的价位,给这些书家及作品注入了书名水份和书价水份。这样以来,客观上就起到了刺激书法家不在提高书艺上下功夫,而激励他们去争书名去攀书价。
书法是一门以形象的形式反映和表现抽象的内容的艺术。人们看到的是书法家留在宣纸上的墨迹,而反映和表现的却是隐含于墨迹中的思想和情感。这一抽象艺术本身的神秘与深奥对于一般的大众观赏者来说,认识了解并分清其中的优劣和高下的水平层次确有困难。而我们的书法长期以往又没有一个客观的、统一的评判标准,艺术水平的高下优劣则难以区分。难以区分,但却敌不过书法艺术的魅力诱惑。一个不认识、不了解、分不清的庞大的玩书法的群体,还得玩,还在玩。怎么个玩法呢?只能听人云,任人忽悠。
听人云听谁的呢?听大众的,听媒体的。大众的口碑谁最好?名家的最好。媒体宣传谁最多?名家最多。那么谁又是名家呢?谁的书名最大呢?能在各种文化艺术活动中露脸的就是名家。书协主席的书名最大。中国书协是中国书坛的最高权威机构,在国人眼里,在外人眼里,中国书协主席应该就是中国书坛中书当超群、艺能服众的掌门人,其本人的书艺应该就能够代表和体现当前中国书法的顶级水平。这里所说的仅仅是“应该”而非真实。
书协主席的书名之大天下第一,书协主席的书法艺术水平应该是书坛顶级水平。这是人们对书协主席的书艺水平按照常理的一种理想推测。然而,当今的现实与人们的理想推测往往相去甚远。由于中国书法没有评判标准,对书协主席的书法功底、书作水平的衡量和要求始终处于一种说不清的状态。没有标准又说不清实际上也就相当于没有了要求。书坛在确定书协主席人选这一关键的地方、关键的时刻,书法功底、书作水平这一关键的、要紧的因素就起不到多少作用。没有了书法功底、书作水平这一要求,结果的可能性就随之出现了,书协主席的书艺水平可能就平平常常。这里所说的又是“可能”。
“可能”平平常常的书艺水平却能博得天下第一的书名。就是这个“可能”使得书协原本应该是书家们交流书艺、研究书艺的平台,现在变成了书法人博取书名的道途,变成了书名的包装厂,变成了书法作品的高级装璜公司。而这些现象的源头却又来自于书场买家的重名轻实。
书之得名,书之出名,原本应该是对中国的书法发展或就技艺或就理论做有突出贡献者,应该是那些书当超群、艺能服众者,应该是那些能与古人齐,或已超越了古人者。现在这一理想常规被破坏了。书名与经济效益直接挂钩了,书名与书艺发生了严重的偏离。书之得名是书协主席,书之出名还是书协主席。只要当上了书协主席,原本平平常常的书艺水平,就得到了书之大名,其书法作品立刻也就有了市场,立刻就能卖出高价。相反,如果在书协无职无位,单凭书艺水平,书之出名比登天还难。
在书法市场中书场买家这个板块,实质上是一种“黑色市场”,他们的交易活动大都不在交易市场或拍卖市场进行,而是在名家的工作室进行。这种地下交易的结果,往往是价格要比市场价高出许多。买家明明白白了解到了这一点,但还是要这样去做,不这样做不行。因为不这样做怕的是求不得真名,怕的是达不到送礼的效果和目的。为了达到 这个目的,买了字还得和作者照个相,以显真实。照片连同作品一起送人。买家掏自己的腰包,高价买得的那些含有大剂量书名注水和价格注水的书法作品,对他们本人来说并没有损失也没有吃亏。他们通过送礼的形式将这些价格注水轻而易举地转移到了收礼人那里,也就相当于将自己的经济损失转嫁给了收礼人。那些收礼的人才是真正的受害者。问题出在,收礼人现阶段还没有明白过来自己是受害者,还不清楚在自己的手中大量持有的是一些跌价可能极大而升值希望漂渺的注水书法作品。现在现实中已经出现了收礼人手中的名人作品成了废纸的事实了。
除了书名书价的注水外,还有作品的注水。我们知道,真正的名家大家,也不是所有作品都好、都值钱。在其作品中也还有创意作品、得意作品、成名作品、一般作品、失败作品、临习作品、应酬作品等等之区分的。那些注水名家可能就没有创意作品和成名作品,有的只是卖弄作品和做作作品,充其量也就是个临习作品。买家们是不考虑这些的,他们一般不去作这样的区分,大都不论品次,只看图章和落款,只要是名家的真迹就行。书法作品成了一种高级礼品后,收礼人做为书法作品的拥有人,他们却没有思考和选择的余地。送礼人为了体面,只重品牌和包装,而轻书法作品的艺术品次和质量。这样一来,那些无论是真名人还是假名人的书法作品以次充好、以劣充优,以假乱真也就太方便了。尤其是现行市场行情中以“平方尺”论价的普及后,书法作品的注水也就成了一种极为普遍的社会现象。
问题现在明白了:现今的书法市场活跃和存在着一大批买家,买家是凭书名论书价的,而书名很大程度上则等同于书协的职位加媒体炒作,书协的职位、媒体的炒作,每每又与书艺水平之实不相对应。这样以来,书协和媒体实际上就担当了书法作品这一高级礼品的包装厂。一些差的、劣的书法作品的作者通过书协的职务博取了书名,通过媒体的炒作扩大了知名度,其书法作品作为礼品也就相当于经过了高级包装,就变成了高级礼品,就可以充当好的、优的书作,就会高价售出。书协和媒体又相当于两台大功率注水机,在不停地给书法名家注水,给名家书法作品注水,给书法市场注了水。
几多欢乐几多忧。那些没能在书协谋到职位的,或所谋职位较低的而书法水平较高的实力书家,论书法的艺术水平,这些人的书法作品艺术含量高,收藏意义大,尤其是那些对传统书艺有所创新者,在书法理论上有所突破者,在中国书法史上能占得一席之地者,按说他们的书法作品收藏意义更大,他们的书法作品理当价高。现在却卖不上高价,而卖的是低价甚或无人问津。他们岂能不忧?除了这些人的多忧外,还有的应该是那些被动收礼的人。书法作品虽说是别人送给的,但是他们是拥有者,那些书法作品在他们的内心是有一个价位的。也就是说,他们是按高价收的。而事实上,这些书法作品按质论价,是不值那个价的。在价格上他们是吃了亏的。按说这部分人应该最堪为忧。
目前书法市场这样的运作,买家买的是书名,卖家卖的也是书名,收礼人收的还是书名。书名就是品牌,书名替代了书法艺术的标准。书名和书品相混了,书品被书名掩盖了,书名被注水了,买卖市场中的书法作品大部分也注水,书法市场自然而然也就进水了。
书场买家的存在和作为的结果,所形成的这一怪圈从大的方面说,助长了书坛的虚假之风和沽名之气,从小的方面说,扰乱了人们对书家及书法作品的正确认识和把握,而直接的受害者则是买家的关系和朋友即收礼人。收礼人是书法作品的收藏者。收藏的目的是为了升值。他们手头保存的那些注了水的书法作品能不能升值眼下虽然不好说准,但有一点是可以说清的。各级书协的换届工作明显加快了,职务名额明显增多了,随着时间的推移会产生更多的名家和大家。新的名家大家出来了,原来的名家大家就逊色了。新的名家大家的书价飙升了,原来的名家大家的书价就暴跌了。书协会经常换届,媒体每天都在炒作,时下的名人每天都在产生,名人会越来越多,以往的名人就会开始过时下沉。收礼人那里的书法作品大多数都是当时名人的应酬作品。随着时间的推移,原来注入书名中和书法作品中的水份便会慢慢蒸发,以前的名人的书名便会渐渐下沉,原来以高价卖给了买家的那些艺术上的次品、劣品的名牌礼品书法作品便会随着书作者书名的下沉而滞留和沉积在收礼人的手中。
这一怪圈追溯到底是一个书名和名书的问题。目前的世风和书风造就了一批书场买家,书场买家们的存在和作为导致了书名中含有大剂量的水份,名书中间有大批量的劣作。用发展的眼光看,书场买家这个群体短期内是不能消失的。但从长远看,这种现象必将是会改变的。
解秘这一怪圈的关键在于人们对书法认识的提高,解秘的锁钥就是书法品评的标准。随着人们对书法认识的提高,尤其是书法品评标准的确立后,收礼人和送礼人很快就会成为玩书法的行家,成为书法作品的鉴别家和鉴赏家。到了那时,玩书法的人大多数就再不是外行了,而变成了行家。就不是再听人云了,而是凭自己的赏析能力了。人们在买书法作品的时候,就不再是简简单单仅仅只看时下的书名了。在看时下书名的同时,一定会分析其名之实,分析其书艺水平的高劣,分析其名在书法史上的位置,分析是短期有名还是长期有名,分析其名在社会上的影响及持续时间。在看时下书名的同时,一定还会看书法作品的品次。到了那时,现在书法市场中走红走俏的那些礼品作品,那些应酬作品、那些卖弄作品等劣作俗作就不好再卖大价糊弄人了。到了那时,书法作品买卖中的大部分注水就可以被挤出,书法作品市场就会趋于成熟,世风书风也就可以得以好转。
上一页 1 |
- 相关文章
-
-
11-8柳公权楷书欣赏沂州普照寺碑《集柳碑》
-
11-8钢笔书法篆书字帖《千字文》
-
11-8黄庭坚书法草书欣赏《杜甫诗三首》
-
11-7岳飞行草书法欣赏《后出师表》两种
-
11-7刘大勇行书字帖欣赏《三十六计》
-
11-7清代鐫刻《经训堂法书》第六册
-
11-7闫素之汉碑汉简书法作品欣赏
-
11-6于右任书法对联欣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