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书画印一炉同辉
时间:2012/1/9 13:06:41
作者:书法欣赏
来源:yac8.com
阅读:2599
评论:0
内容摘要:文人画的特色之一就是诗意化、书意化的加强。要想真正实践这一点,画家必须具有很高的诗文书法修养。据《宣和画谱》载,唐代画家郑虔,“尝自写其诗并画,以献明皇,明皇书其尾曰:'郑虔三绝’。”赵盂頫诗文、书法、绘画无一不精,可谓郑虔后一人也。然...
文人画的特色之一就是诗意化、书意化的加强。要想真正实践这一点,画家必须具有很高的诗文书法修养。据《宣和画谱》载,唐代画家郑虔,“尝自写其诗并画,以献明皇,明皇书其尾曰:'郑虔三绝’。”赵盂頫诗文、书法、绘画无一不精,可谓郑虔后一人也。然而世人但知赵盂頫书画成就卓然,其诗文成就却往往受人忽略。正如他的学生杨载在《赵公行状》里所说:“公之才名颇为书画所掩,人知其书画而不知其文章”然而他博雅渊深的诗文艺术在诗词低靡的元代亦属佼佼,是当之无愧的一代诗风倡导者。清人曹培廉也说:“若以有元一代之诗论之,当自文敏公始,无疑也。……文运中微,颓波日靡。公起东南,作天一柱。……则公文实为有元一代作者之倡,又无疑也。”钱钟书先生在《谈艺录》里曾说:“前则米颠《宝晋英光集》诗,举止生硬:后则董香光《容台集》诗,庸芜无足观。惟松雪画诗书三绝,真如骖之靳矣。”也就是说,在诗书画趋于一体的宋元明时期,唯有赵盂頫的诗书画都是好的,可以相配相融,完美无憾的。
诗画融合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其一就是诗传画意,画中蕴诗。苏轼有云:“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王维诗写得颇有画意,这是不争的事实,但他的画流传下来的甚少,若从米芾所说的“王维之迹殆如刻划”。来看,要说王维的画格必定与其诗格相当,可能比较牵强。赵孟頫的诗格与画格反倒能旗鼓相当。先看他的几句画意诗:
“露凉催蟋蟀,月白澹芙蓉。”……('新秋》)
“山光艳桃李,涧影写松竹。”……(《偶记旧诗一首》)
“水色清涟日色黄,梨花淡白柳花香。”……(《见章得一诗因次其韵二首》)
“野店桃花红粉姿,陌头杨柳绿烟丝。”……(《东城》)
清人沈宗骞说:“画与诗,皆士人陶写性情之事;故凡可以入诗者,均可以入画”,以上诗句色彩鲜明,意趣横生,皆可以作画本矣。赵孟頫的杰作《鹊华秋色图》又何尝不是一首绝妙的诗昵?图中平川洲渚,江树芦荻,渔舟出没,房舍隐现。绿荫丛中,两山突起,山势峻峭,遥遥相对。设色平和雅致,淡彩和水墨交互晕染,使之显得湿润融合,草木华滋,一如他的山水诗那样清新俊逸。画家将自己的诗情,完全融入了画的意境之中,诗情画意达到了高度一致。
其二是画上配有题画诗,诗与画直接搭配,二者相得益彰。题画诗分为两种。一种是根据画意题诗。画一般不是自己所为,写的诗也一般不题在面上。第二种画意诗本身就是作品的有机组成部分。把画作为题材、对象加以题咏,在六朝时就出现了,但不普遍。到了诗画都繁荣发达的唐代,题画诗才日益多了起来,数量甚为可观。然而唐以前传世的画迹不多,题画诗也鲜有出现在画面上。北宋中期后,文人画运动逐渐兴起,苏轼、文同、米芾等人,精于诗画,擅长书法,使诗书画进一步融合。但多数题画诗可能是题在画前或跋在画后,还没有成为画面的有机组成部分。清人沈颢在《落款》中说“元以前多不用款,款或隐之石隙,恐书不精,有伤画局。后来书绘并工,附丽成观。”也就是说,真正把诗书画融合成完整的艺术品的是在元代。赵孟頫作为元初诗书画坛上的巨匠,不但根据别人的画写了大量的题画诗,还推出了诗书画融为一体的综合艺术。
大致说来赵孟頫的题画诗按功能可分为两种类型。其一畅神类。这种类型的题画诗叙述绘画意境或顺应画境再造佳境。如《戏题僧惟尧墨梅》:“潇洒孤山丰树春,素衣谁遣化缁尘。何如淡月微云夜,照影西湖自写真”。这首诗不但道出了墨梅高洁孤傲的品格,也写出了画的立意和笔法。遣字用词质朴无华,却感人至深,一如画中梅花,清气逼人。若没有绘画的真切实践和对景物的深刻感悟,是写不出如此贴切的题画诗来的。再如《题高彦敬树石图》:“乔林动秋风,索索叶自语。堂堂侍郎公,高怀政如许。”画是静的,是视觉的:诗将静的化为动的。可视的变成可听的,寓有限的空间于无限的深意。作者还巧妙地借画中景物来颂扬画家的高风亮节,妥贴自然,让人不察吹捧之矫作,受赠者自然喜不自胜。再举一例《题秋山行旅图》:“老树叶似雨,浮岚翠欲流。西风驴背客,吟断野桥秋。”所题图主要表现秋天山中景色,画中行人细小,只是点缀。而在诗中将景物设成了背景,吟诗弄句的行旅客成了主体,揽画品诗,让人不禁想象那个山中行人:从何而来,要到何方,是不是也为景色陶醉,诗兴大发。诗歌与绘画的交通感应,渗透融合,联接了听觉与视觉的通道,突破了时间与空间的界限,极大地拓宽了两种艺术的审美纬度,丰富了两种艺术的审美意蕴。
赵孟頫赏评类的题画诗,思辨性很强,慢慢地形成了画论。如前面提到的《题苍林叠岫图》:“桑芋未成鸿渐隐,丹青聊作虎头痴。久知图画非儿戏,到处云山是我师。”《题秀石疏林图卷》:“石如飞白木如籀,写竹还应八法通。若也有人能会此,方知书画本来同。这都演绎成为赵孟頫画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前面已详细论述,就不再赘言。
画中题诗是题款的组成部分。除此之外,题款还包括篆刻印章。题款又称落款、款题、题画、题字,或称为款识。款识,是古代钟鼎彝器铸刻的文字。颜师古注释《汉书.郊祀志》“鼎细小,又有款识,不宜荐于宗庙”中的“款识”说:“款,刻也;识,记也”。中国画上的题款的称谓,就是从钟鼎彝器铸刻款识移用过来的。“题”和“款”是两方面内容:在画上题写诗文,叫做“题”。题画的文字各种各样,有题画诗、题画记、题画跋、题画等。这里我们只讲最重要的题画诗。
诗画融合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其一就是诗传画意,画中蕴诗。苏轼有云:“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王维诗写得颇有画意,这是不争的事实,但他的画流传下来的甚少,若从米芾所说的“王维之迹殆如刻划”。来看,要说王维的画格必定与其诗格相当,可能比较牵强。赵孟頫的诗格与画格反倒能旗鼓相当。先看他的几句画意诗:
“露凉催蟋蟀,月白澹芙蓉。”……('新秋》)
“山光艳桃李,涧影写松竹。”……(《偶记旧诗一首》)
“水色清涟日色黄,梨花淡白柳花香。”……(《见章得一诗因次其韵二首》)
“野店桃花红粉姿,陌头杨柳绿烟丝。”……(《东城》)
清人沈宗骞说:“画与诗,皆士人陶写性情之事;故凡可以入诗者,均可以入画”,以上诗句色彩鲜明,意趣横生,皆可以作画本矣。赵孟頫的杰作《鹊华秋色图》又何尝不是一首绝妙的诗昵?图中平川洲渚,江树芦荻,渔舟出没,房舍隐现。绿荫丛中,两山突起,山势峻峭,遥遥相对。设色平和雅致,淡彩和水墨交互晕染,使之显得湿润融合,草木华滋,一如他的山水诗那样清新俊逸。画家将自己的诗情,完全融入了画的意境之中,诗情画意达到了高度一致。
其二是画上配有题画诗,诗与画直接搭配,二者相得益彰。题画诗分为两种。一种是根据画意题诗。画一般不是自己所为,写的诗也一般不题在面上。第二种画意诗本身就是作品的有机组成部分。把画作为题材、对象加以题咏,在六朝时就出现了,但不普遍。到了诗画都繁荣发达的唐代,题画诗才日益多了起来,数量甚为可观。然而唐以前传世的画迹不多,题画诗也鲜有出现在画面上。北宋中期后,文人画运动逐渐兴起,苏轼、文同、米芾等人,精于诗画,擅长书法,使诗书画进一步融合。但多数题画诗可能是题在画前或跋在画后,还没有成为画面的有机组成部分。清人沈颢在《落款》中说“元以前多不用款,款或隐之石隙,恐书不精,有伤画局。后来书绘并工,附丽成观。”也就是说,真正把诗书画融合成完整的艺术品的是在元代。赵孟頫作为元初诗书画坛上的巨匠,不但根据别人的画写了大量的题画诗,还推出了诗书画融为一体的综合艺术。
大致说来赵孟頫的题画诗按功能可分为两种类型。其一畅神类。这种类型的题画诗叙述绘画意境或顺应画境再造佳境。如《戏题僧惟尧墨梅》:“潇洒孤山丰树春,素衣谁遣化缁尘。何如淡月微云夜,照影西湖自写真”。这首诗不但道出了墨梅高洁孤傲的品格,也写出了画的立意和笔法。遣字用词质朴无华,却感人至深,一如画中梅花,清气逼人。若没有绘画的真切实践和对景物的深刻感悟,是写不出如此贴切的题画诗来的。再如《题高彦敬树石图》:“乔林动秋风,索索叶自语。堂堂侍郎公,高怀政如许。”画是静的,是视觉的:诗将静的化为动的。可视的变成可听的,寓有限的空间于无限的深意。作者还巧妙地借画中景物来颂扬画家的高风亮节,妥贴自然,让人不察吹捧之矫作,受赠者自然喜不自胜。再举一例《题秋山行旅图》:“老树叶似雨,浮岚翠欲流。西风驴背客,吟断野桥秋。”所题图主要表现秋天山中景色,画中行人细小,只是点缀。而在诗中将景物设成了背景,吟诗弄句的行旅客成了主体,揽画品诗,让人不禁想象那个山中行人:从何而来,要到何方,是不是也为景色陶醉,诗兴大发。诗歌与绘画的交通感应,渗透融合,联接了听觉与视觉的通道,突破了时间与空间的界限,极大地拓宽了两种艺术的审美纬度,丰富了两种艺术的审美意蕴。
赵孟頫赏评类的题画诗,思辨性很强,慢慢地形成了画论。如前面提到的《题苍林叠岫图》:“桑芋未成鸿渐隐,丹青聊作虎头痴。久知图画非儿戏,到处云山是我师。”《题秀石疏林图卷》:“石如飞白木如籀,写竹还应八法通。若也有人能会此,方知书画本来同。这都演绎成为赵孟頫画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前面已详细论述,就不再赘言。
画中题诗是题款的组成部分。除此之外,题款还包括篆刻印章。题款又称落款、款题、题画、题字,或称为款识。款识,是古代钟鼎彝器铸刻的文字。颜师古注释《汉书.郊祀志》“鼎细小,又有款识,不宜荐于宗庙”中的“款识”说:“款,刻也;识,记也”。中国画上的题款的称谓,就是从钟鼎彝器铸刻款识移用过来的。“题”和“款”是两方面内容:在画上题写诗文,叫做“题”。题画的文字各种各样,有题画诗、题画记、题画跋、题画等。这里我们只讲最重要的题画诗。
上一页 1 |
- 相关文章
-
-
11-8柳公权楷书欣赏沂州普照寺碑《集柳碑》
-
11-8钢笔书法篆书字帖《千字文》
-
11-8黄庭坚书法草书欣赏《杜甫诗三首》
-
11-7岳飞行草书法欣赏《后出师表》两种
-
11-7刘大勇行书字帖欣赏《三十六计》
-
11-7清代鐫刻《经训堂法书》第六册
-
11-7闫素之汉碑汉简书法作品欣赏
-
11-6于右任书法对联欣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