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阳中石的启示

时间:2010/7/14 16:06:49   作者:天生书呆子   来源:中国书法网   阅读:3765   评论:0
内容摘要:呆子启:《欧阳中石的启示》一文本是我去年为〈书法〉杂志写的专栏文章,本拟在2009年第11期发表,后因故未发,所以专栏间断一期。本打算有机会另找刊物发表,却赶上林岫质疑欧阳中石文章正在网上热议,索性凑个热闹,在网上发一下算了。本人心理素质基本过硬,欢迎各位马甲、匿名攻击、批判,有...
呆子启:《欧阳中石的启示》一文本是我去年为〈书法〉杂志写的专栏文章,本拟在2009年第11期发表,后因故未发,所以专栏间断一期。本打算有机会另找刊物发表,却赶上林岫质疑欧阳中石文章正在网上热议,索性凑个热闹,在网上发一下算了。本人心理素质基本过硬,欢迎各位马甲、匿名攻击、批判,有觉得不过瘾的,也请你体谅,给报刊投稿,是不能象在网上那样胡说八道的。



以欧阳中石先生为话题,源于几天前的一次聚会。那次聚会上,一位年轻书法家对欧阳先生很是不屑,他说欧阳先生的字甜媚、僵化、刻板、庸俗,欧阳先生的学术毫无建树,总之他认为欧阳先生欺世盗名,名实不符。他慷慨激昂地评论一番后,目光投向我,从他期待目光里,我感到他想在我这里找到共鸣。

我的回答出乎他的意料。我对他说,尽管你对欧阳先生的评价可能获得很多人的赞同,但是从字的好坏、学术的高低这样的角度对欧阳先生进行评价没有多大的意义。我们最应该研究的是欧阳先生如何取得今天的成功,他的成功能给我们什么有益的启示。

这个社会有很多成功者。大街上,有的人坐着奥迪,前有警车开路,后有随护跟随,这是官员中的成功者,有人开着宝马搂着小二小三招摇过市,这是老板中的成功者,欧阳先生无疑是艺术家中的成功者,他的字一两万一平方尺,他的成就没有几百字罗列不完,艺术家应该有的荣誉和地位他基本都有了,在百度上敲上“欧阳中石”四字一搜,相关网页搜出二十多万篇。

那么,欧阳先生是如何取得人生成功的呢?袁枚先生说“聪明得福人间少,侥幸成名史上多”,这句诗成了很多怀才不遇者的借口,但实际上,以我混迹社会几十年的观察,很多人的成功都是有理由的,单纯靠侥幸成功的少之又少,欧阳先生的成功可不是靠侥幸得来的,他成功的原因,我认为有以下几点:

第一是有个好姓名。姓名这玩意儿,可不仅仅是个符号,里面讲究可多了,一个好名字,既承载着父母的寄托,又有深刻的文化内涵。普通人起名字,要避免重复,又要好听、易记、吉祥、有意义,甚至要符合阴阳五行、生辰八字。艺人的名字就更重要了,玩这个的都很清楚。我对姓名没有专门研究,但是以我的直觉,“欧阳中石”四字,从“欧阳”这个复姓,到“中石”这个名字,非常之好,听起来就不象凡人,很象一个大师,以我看整个书法圈也找不出几个这么好姓好名。同样是复姓,欧阳柳枝,诸葛丽娜,申屠卫政,姓氏虽好,名字不行,可以预见,他们这一辈子都不会取得欧阳中石那样的成功。

第二是有传奇故事。多数成功者都有不平凡的故事,欧阳先生也有一个差不多家喻户晓的故事。据说欧阳先生少年时,母亲托人求80多岁的武岩法师教儿子写字,法师教学方法很特别,他要求中石必须买他的纸写字,一块钱(也有说五块钱的,反正是一笔不少的银子)一张,当时一块钱能买半袋面,欧阳先生后来知道,武岩法师实际上并没有收取高昂的纸张费用,而是背地里早把钱退给他母亲,法师是用这种方法来培养他认真严谨的态度。伟大母亲,世外高人传授,教学方法独特,这几个元素组合成的故事实在精彩,比起“昔孟母,择邻处,子不学,断机杼”的好母亲故事,比起张良纳履得黄石公传授兵法的高人传授故事,都毫不逊色。听说有人从多种角度怀疑这个故事的真实性,我想这种怀疑是没有任何必要的,一个一字千金的书法家有一个传奇的学书故事,就象张芝有池水尽墨的故事,王羲之有换鹅的故事,智永有铁门限的故事,不是很自然很佳话吗?由此我想到,现在的一些书法家,挖空心思变着法儿炒做,办展览、出作品集、拉名人大旗等等,花样层出不穷,可是钱没少花,劲没少费,投入很大收效很小,什么原因?智慧不够!办十个展览,出十本作品集,其影响力不见得顶上一段传奇故事。就象在网上,有人冲浪四五年,发帖成百上千,也顶不上一句“贾君鹏你妈妈喊你回家吃饭”。这是个比智慧的时代,聪明的一句顶愚蠢的一万句。


第三是丰富的经历,坎坷的人生。欧阳先生读大学前教过小学,北大哲学系毕业却被分配教中学,在中学教过体育、数学、语文、历史、美术、化学原理,后来据说因发明出语文教学改革方案被调到大学,在首师大从教成人到本科到硕士到博士,这样教学经历堪称丰富,比较罕见。另外,欧阳先生中年时代因救人遭遇车祸落下残疾,七六年因脑血栓导致面瘫,进而一目失明,可见他的经历不仅丰富,而且坎坷。社会是个大课堂,是本大书,是一笔宝贵的财富,丰富而坎坷的经历能磨砺生存意志,增加社会经验,提高处世智慧,所谓“历尽艰难好做人”,“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就是这个道理。
2006年夏天,中央电视台《艺术人生》专访欧阳中石。那位著名的男主持提了一个令人生厌的比较煽情的问题:“无论怎么劝说,“阿姨”(指欧阳先生的夫人)还是没到节目录制的现场。欧阳先生,对着电视镜头,您有什么话想对阿姨说吗?”欧阳先生不屑回答这种无聊的问题,主持人并不识趣,反而步步紧逼,仍旧追着问:“难道,您就不想跟阿姨说点什么吗?”“想!”欧阳中石点点头,略一沉吟,又说:“有什么话,我们回家再说。”“说什么呢?”  老头儿话锋一转,破解了攻势,他笑道:“我们说什么,您就甭管了。”
单这几句话,欧阳先生就不是浪得虚名!我看过无数期的艺术人生节目,能象欧阳先生这么即心理素质过硬、应变机智幽默的回答实在少见。欧阳先生的这种能力从哪里来的?当然是生活阅历中来的。当代的一些书法家,没生活历练,上几天美院,能写几笔字,会编几篇文章,就目空一切,以大师自居,比起欧阳先生来,真是不知天高地厚。说到这里,我想起欧阳先生获得第二届书法兰亭奖终身成就奖之后,有人逐一翻阅欧阳中石申报的五十左右本著作,仔细研究哪本编的,哪本是著的,哪本是普及教材,哪本是学术专著,哪本是助手或研究生写的,哪本是欧阳先生写的。我想用这样的方式质疑欧阳先生的学术成就没有必要,学问是需要清灯孤管几十年坐冷板凳的,看看欧阳先生简历,他几乎将全部身心扑在祖国的教育事业上,哪有时间做学问呢?再说,在这个学术浮躁的年代,有几个书法家的学术水平经得起检验呢?高人往往述而不作,欧阳先生的各种访谈就是一本书,一本关于如何生存处世混世界的大书,读这样的书,不是比看学术专著更有味道?

第四是非凡的机遇捕捉能力。人生的成功,天分、勤奋、机遇缺一不可,天分是老天给的,人无能为力,勤奋是个人努力,对自己狠点即可,只有机遇,既在天命也在人力,天命固不可违,人的努力也很重要。在纷乱的表象中,敏锐地捕捉机遇,需要出众的敏锐、洞察力、预见性,总之需要非凡的智慧。欧阳先生捕捉机遇能力最杰出的表现,就是在1985年在首都师范大学开办书法大专班,占了书法高等教育的风气之先。高等院校开展书法教育,并非始自欧阳中石,中国美院六十年代就搞了,但是上世纪八十年代,书法高等教育显然不够规模,不成气候。而另一方面,如火如荼的全民书法热潮,形成了庞大的书法培训市场。书法爱好者们,在口传身授的传统学习模式占主导下,渴望获得比较正规的书法教育,在文凭热的大社会背景下,更渴望获得正规的书法高等教育文凭。文凭和获奖是当代语境下书法爱好者的两个奋斗目标,两个出路。欧阳先生敏锐地捕捉到了这一难得的书法历史机遇,开办了成人书法大专班。我一九八八年考入东北师范大学,那时侯东北师大也有好几个老书法家,其时全国很多重点高校都有一些老书法家,这些老书法家的水平不一定在欧阳先生之下,这些重点院校开办书法教育的能力不比只是二类学校的首都师大差,可是这些学校没有看到书法教育的潜力,被欧阳先生占了先机,我们不得不佩服欧阳先生的眼光。

第五是高度的政治敏锐性。广为流传这样一个故事,欧阳先生担任中国书协顾问之前,国家刚刚发生了一场政治风波,当时中国书协给各位顾问候选人发的函件中,就有政治表态的内容。欧阳先生以坚定的政治立场,高度的政治敏锐性,立刻表态,于是先前连书协理事都不是的他,荣当中国书协顾问,完成了一个漂亮的****跳。而另外一些书法家,比如大康先生,因中国书协没有收到他的政治表态而与顾问头衔失之交臂。我相信这个故事是,也赞赏欧阳先生的做法,在我们国家,伟大的艺术家一定要有高度的政治觉悟。坊间传闻,欧阳先生之所以能够顺利完成这个****跳,以及之后获得的一个个人生飞跃,跟某某高层领导的支持有关,我想这样的道听途说,不足为凭。高层领导中,确实是很多喜欢书法的,因领导喜欢而获得提携,这样的故事也常有,可是那么多书法家,领导为什么不喜欢你而偏喜欢他,就有说道,这世界没有无缘无故的爱。

第六是具有忍辱负重的精神。1993年,教育主管部门决定设立美术学(书法教育)博士点,那个时候高校中的书法专业如雨后春笋般地多了起来,谁争取到了博士点,在同行中的地位将大幅提升。当时的情况,以启功先生的地位和影响,如果北师大申请博士点,首师大希望不大。欧阳先生敏锐地认识到第一个书法博士点的重要性,在启功先生态度不明朗的关键时刻,几次登门拜访启功,终于使启先生表态不当博士导师,于是首师大取得了博士点,欧阳先生当了第一个书法博士导师。这段故事,在《启功隽语》第124页中是这么说的,一日,某高校书法教授驾临小红楼,要求先生与其合招“书法博士生”。先生(指启功)曰:“君若答出启某一个问题,则当允之。”乃问此教授:“何为博士字,何为硕士字?”某教授愕然不知所答。先生笑曰:“你既未答,恕功不能允命矣!”文中虽未点名,但经我几处求证,这位“某高校书法教授”指的应该就是欧阳先生。从这段记载看出,欧阳先生当时与启先生商谈博士招生事宜,启先生的态度是不太友好的,这种情况下,欧阳先生登门好几次,他确实具有忍辱负重的精神。

第七是低调的处世技巧。中国的传统,以谦虚低调为美德,不管你内心如何狂妄,表面上总要示人以低调、谦虚的姿态,很多高明人物都深谙此中技巧。启功先生接受“东方之子”节目访谈,声称自己,首先是一个教师,然后勉强算是一个画家,书法只是他的业余爱好而已,不是一个书法家。在《自撰墓志铭》,启先生说:“中学生,副教授。博不精,专不透。名虽扬,实不够。高不成,低不就。瘫趋左,派曾右。面微圆,皮欠厚,妻已亡,并无后。丧犹新,病照旧。六十六,非不寿。八宝山,渐相凑。计平生,谥日陋。身与名,一齐臭。”欧阳先生显然也得到了启先生的个中三昧,他说,“我不是书法家,我是个教书匠”,“少无大志,见异思迁”,“不务正业,无家可归”,“我不希望张扬,不喜欢张扬”,“可是你看字画店里有我的字吗?荣宝斋有吗?我不愿意到卖字这个行业,我的本行是教书,谁愿意卖就卖,多卖就多卖,是别人的自由,不能干涉。”对名人的这些话,我们姑且听之,最好不要当真,你想他们每平尺一两万地大卖其字,还说自己不是书法家,接受的采访不计其数,还称自己很低调,这不是扯淡吗?但也不能就此认定他们虚伪,这样的社会,以他们的地位,说点言不由衷的话也是可以理解的,与其说这是一种矫情,不如说是一种高明的处世技巧。

以上是我从欧阳中石先生身上总结出的七点成功启示。我常常想,在1985年,欧阳先生已经57岁了,1981年刚由中学调入首都师范大学当老师的他,在众多的高校教师中,应该是非常平淡无奇,没有意外的话,再过两三年,他极有可能正常退休,结束漫长的教学职业生涯。不出意外,他的书法也极有可能象当时众多的老书法家一样,逐渐淡出人们的视野,不大能有日后的如日中天。可是,时势造英雄,首都师范大学这个平台,举办书法高等教育的机遇,使已届花甲之年的欧阳先生风生云起,迎来了他人生的辉煌。以天时地利人和的观点衡量,全民书法热潮催生的对高等院校书法教育的巨大需求,这是天时;拥有首都师范大学这个平台,是地利;具备上文分析的七个方面能力,这是人和。正是占有天时地利人和,才有今天的欧阳中石。而且我敢肯定,只要欧阳中石先生健在,他的辉煌还要不断地续写下去,因为他现在已经不仅仅是一个书法家,他更是一面旗帜,一个象征,无论什么情况,他的无以计数的学生会高高地将这面旗帜举下去,既为了老师,更为了自己。生前是这样,百年之后呢?欧阳先生是个现实的人,他不大会想百年之后,当代有几个人想百年之后?谁有资格想百年之后?

写到这里,我又有一点担心,我怕一些不懂得变通的读者读了此文,对欧阳先生的成功经验盲目机械地学习效仿。世道在变,环境在变,1985年的时候办成人书法大专班应者如云,现在办什么书法班恐怕都不会引起太大的轰动,所以书法史上只会产生一个以高校书法教育起家的欧阳中石,不会再有第二个。但是,在未来相当长的历史时期内,欧阳先生的七个成功启示还是有借鉴意义的。一个好名字,一段传奇故事,丰富的阅历,非凡的机遇捕捉能力,高度的政治敏锐性,忍辱负重的精神,低调的处世技巧,有这七个本领在身,纵使你命运实在不好不能出人头地,也决不至于没有一点出息。有了这七项本领,如果你有好的机遇,能把字写得很好,学术上能整出一些成果,还能象天生书呆子那样,写点豆腐块文章,你百分之九十九在有生之年就能当上一个风光的书法大师!

有一次,我听见一个小学生告诉另一个小学生:“知道吗,我们学校的牌子换了,新牌子是欧阳中石爷爷写的,那字儿特棒!”这段话反映了一个令很多人困惑的问题,书法的好坏究竟谁说了算?是专业书法家说了算,还是非专业的人民群众说了算?是相信专家的,还是象葛优那样只相信人民群众?我猜假如我有机会拿这个问题请教欧阳先生,他极有可能会这样回答:“您就甭管了!

标签:欧阳中石 
联系我们 - 免责声明 -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