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画鉴定家徐邦达
时间:2010/8/30 6:36:38
作者:周汝昌
来源:书法欣赏
阅读:1762
评论:0
内容摘要:故宫博物院的徐邦达先生,是海内外有数的书画鉴定大家,被收藏界奉为宗师。但他之所长,并不只在鉴定古今笔墨,其自身也工于翰墨丹青。说来也奇,我与徐老之结识,既非由于鉴定,也不是求索墨宝,而是诗词唱和之缘。这怕是一般人很难“想”而“见&rdquo...
故宫博物院的徐邦达先生,是海内外有数的书画鉴定大家,被收藏界奉为宗师。但他之所长,并不只在鉴定古今笔墨,其自身也工于翰墨丹青。
说来也奇,我与徐老之结识,既非由于鉴定,也不是求索墨宝,而是诗词唱和之缘。这怕是一般人很难“想”而“见”之的。
我说过多次了:大多年辈长于我的鸿儒硕学,都是嘤鸣求友声所以感召,他们不弃,反倒礼数先施,枉驾下顾,如张中行、冒舒諲、金启孮、饶孟侃、闻在宥、杨向奎……莫不如是。而徐老亦在“例中”。
徐先生别署蠖叟,长于我者数岁。2001年他庆九秩大寿,我的一首七律贺诗开头就写到:“尺蠖能伸百尺龙,五云高驻九旬翁。……”自谓起得颇有气势,用字亦恰切。
徐老因何而下顾于寒斋小舍呢?连我也感到意外。那还是上世纪50年代中期,我移居北京东城无量大人胡同,此巷西口是溥雪斋尊府,东口是梅兰芳故居。有一天,忽有一客叩扉,其人长身清瘦,白面书生型,儒儒雅雅,一派书卷气。自报了姓名,方说明所以来访,是因为在拙编《杨万里选集》中读到一首诗,特来相就
哪首诗呢,值得他如此重视?
原来是《题曹仲本出谯国公迎请太后图自“肃天仗”以下皆纪画也》。他说,此画他见过,历来知者言者极罕,今人更无道及者;他作过考订,但不知杨诚斋的这篇题咏,这重要得很。高兴之下,前来访谈
我们从此相识了。他时常来坐坐,见面无杂言,以书法为主题。我们有很多“共识”,中心一点是都明白:篆书之后,写隶楷就发展为侧锋方笔了——有不少人还误认为写八分真楷还必须是“中锋”,笔尖永远在画中央转来转去,事实上是个不可能的幻觉。但师传弟受,坚不可破,以此为书法“正道”。不禁令人叹息!
以后,两人的来往忽然转入了诗词。我是负有小小捷才之名的,不打草,下笔成章,倚马立就。多年来罕遇“相敌的快手”。这次发现徐先生不但造诣不凡,更有极难遇的捷笔。两人有一段时间日日夜夜诗筒邮递,疾如流水,又各争胜逞才,俱喜叠韵(窄韵险韵押得稳而好)。他比我诗兴大得多,将唱和手写为一长卷,数量甚富。
这时我方体会到:徐先生是个“知音难遇”之士,他的书画诗词的才能久无“用文之地”,而今不免引发了久蓄的积闷,于是大大喜悦抒发了起来。为此,我倒是深自感叹。
我们在这方面相知相契的经历,一时是写不尽的。他的笔墨是颇自矜重的,独于我所惠甚厚,今略举数例,也可兼存艺林掌故——
当我虚岁六十的生辰那一日,蒙张伯驹先生约会了徐先生、朱家溍先生和周笃文等三五交好,为我醵酒称觞;席上,徐老特赐佳诗,还加上一幅翠竹横幅。展卷欣赏,真有宋代文与可、元代吴仲圭的遗型高范,笔致潇洒,娟娟净绿,如在丛篁幽篠之间。真高手也。
他赠我的画,还有两幅“奇作”:一是曹雪芹黄叶村著书图,一是绘于家兄祜昌抄胡适藏《甲戌本》卷头的蓬莱仙笈图。前者溪山幽胜之精,尚属人间;后者则是海上三神山之景,金碧设色,奇丽动人,又加以有一青鸟彩凤,飞翔于空际,盖取于探秘传书之义也。此则更为名贵,世无第二帧矣。
我和徐老的唱和诗词,实在是太多了,其中也有涉及红学的,如果蒐全了,足够编印一本专集的——所以无法“撮叙”。如今只举二例。他见到我“背写”的《兰亭》,便写下了五首诗词的跋尾:两首七律,一篇长歌,两篇《南乡子》。
这五篇,是他精心用意之作,已不同于平日斗韵遣兴的性质了——这几乎是他的“书学”的简括,也几乎写及了一部中国书法史上的几个关键大问题。
这些诗词,内容太专门,句句须注,如若全录,恐非本文体例所能容纳,只能“摘句”以窥一斑。但一涉摘句,又涉及一个有意取舍的问题,就无法避嫌了。这“嫌”,就是他奖饰我的嘉词美句
七律的第一首前幅写道:
山阴曲水漫流觞,
茧纸昭陵事岂荒。
矛戟森严抛定武,
绮罗温雅写西堂。
这是驳斥“兰亭伪造”之谬论,指出不取《定武》石刻的“板硬”形貌而以“褚临本”(此系从俗之称,亦非真出褚遂良之手,过去凡见唐人摹本笔致流动潇洒的,就“派”作褚临,因为已将《定武》附会为“欧临”了)。“矛戟绮罗,森严温雅”,是比喻风格之异。
第二首主旨是表示学书临古,不可“规规于形似”,好比画人者只讲“谨毛”之(最细琐的“逼真”)而不得其精神灵秀之气质。今不细讲。
两律之后是一首长歌。此篇开头仍然是十分强调“小人步学惑当时”的意思,以下专论右军的书法创造与唐贤的继美发扬,其词云:
右军本钟卫,永和得其新。临河趁遒媚,潇洒出风尘(借青莲句)。咄咄陶贞白,眼高摩青云。李唐推鼎足,欧、虞、褚最尊。深嘬鹅池墨,搨写亦何勤。《定武》下《黄绢》,世上剧纷纷。天历诚目想,所谓虞梅本。人云且亦云,笔法千古一(松雪十三跋中语)。丰神各自伸,所以扬风子。许倒山阴真,下士闻之笑。愚蒙诮等论,五日芾亲摹。仍不束相珍,赵家五百本。鸥波极精醇,鱼熊作一择。定向影染处,寂寞侵数死。吾子独苦辛,长安历海药。化去信钟处,囊鹤鸡立群。睥睨齐梁统,拘滞识永欣(徐浩评)。屋下耻架屋,愿羡透纲鳞。
徐老纵笔长吟,一口气从“书法史”一直讲到“兰亭史”,又讲到谁人、怎样才是真学得右军精髓的,然后将笔一收,归到了我背写《兰亭》的事上来。然后,将笔又一换,五言长歌改为七言六句,正面点题:二十八行三百字,融君髓脑无相神。扶桑美侬(日本纸名)比茧纸,书来惊倒过半山。我腕岂有鬼,幸察眼未昏。绕床大叫酌大勺,《风》《骚》一例招楚魂。
这首长歌,可谓古今诗史上论书而造诣如此之高深的罕例。他于收笔处对拙临禊帖给了他素来不肯轻许的高评价。我自知难以克当,但也不掩饰我心中的欢喜和增添一些“自信”和自励之情。
长歌后,徐老因见启功先生在此处题了两阕《南乡子》,于是也续上了两篇同调的小令。由于篇幅已过冗长,当于另处再讲,这儿不能不暂告段落了。我常想:他平生题跋,兴致如此之高,共有几回?大约也得数一数二的吧?
回忆1976年,拙著《红楼梦新证》重刊,我送徐老一部,徐老写来一首《贺新凉》致谢,其词云:
字字珠玑串。睨迂儒,韦编脆绝,郑笺毛传。自有文章惊海内,惆怅黄车俊彦。偷炼石、镌来恩怨。华屋山丘无穷意,款芳思,难透胭脂砚。扪索去,要通变。寻根究底真曼衍。溯南冠,辽东旧事,从龙霄汉。依样五侯朱紫贵,转顾泥沙踏践。凭一一,生花重判。收入锦函新徵好,媵青眼。
这首《贺新凉》,与老师顾随先生宠余的《木兰花慢》,可谓异曲同工,相互辉映,珍贵无比。
徐老现时年近百岁高龄,神明不衰,洵称人瑞,然不知还能尽记上述诗词否?感念故交的厚谊,无以为报,仅此一文,略申衷曲,亦幸亦惭,莫能宣喻于百一也。
诗曰:
鉴书观画总燃犀,
倚马诗才世未知。
二律一歌双小令,
知音曾荷再三题。
背写兰亭岂曰能,
感君一见目先惊。
绕床大叫骇邻舍,
真赏方倾一片情。
郑氏有笺毛有传,
葩经文采寓研红。
喜吟宠句如相约,
巨眼高人意略同。
文汇报2009年6月20日第七版
说来也奇,我与徐老之结识,既非由于鉴定,也不是求索墨宝,而是诗词唱和之缘。这怕是一般人很难“想”而“见”之的。
我说过多次了:大多年辈长于我的鸿儒硕学,都是嘤鸣求友声所以感召,他们不弃,反倒礼数先施,枉驾下顾,如张中行、冒舒諲、金启孮、饶孟侃、闻在宥、杨向奎……莫不如是。而徐老亦在“例中”。
徐先生别署蠖叟,长于我者数岁。2001年他庆九秩大寿,我的一首七律贺诗开头就写到:“尺蠖能伸百尺龙,五云高驻九旬翁。……”自谓起得颇有气势,用字亦恰切。
徐老因何而下顾于寒斋小舍呢?连我也感到意外。那还是上世纪50年代中期,我移居北京东城无量大人胡同,此巷西口是溥雪斋尊府,东口是梅兰芳故居。有一天,忽有一客叩扉,其人长身清瘦,白面书生型,儒儒雅雅,一派书卷气。自报了姓名,方说明所以来访,是因为在拙编《杨万里选集》中读到一首诗,特来相就
哪首诗呢,值得他如此重视?
原来是《题曹仲本出谯国公迎请太后图自“肃天仗”以下皆纪画也》。他说,此画他见过,历来知者言者极罕,今人更无道及者;他作过考订,但不知杨诚斋的这篇题咏,这重要得很。高兴之下,前来访谈
我们从此相识了。他时常来坐坐,见面无杂言,以书法为主题。我们有很多“共识”,中心一点是都明白:篆书之后,写隶楷就发展为侧锋方笔了——有不少人还误认为写八分真楷还必须是“中锋”,笔尖永远在画中央转来转去,事实上是个不可能的幻觉。但师传弟受,坚不可破,以此为书法“正道”。不禁令人叹息!
以后,两人的来往忽然转入了诗词。我是负有小小捷才之名的,不打草,下笔成章,倚马立就。多年来罕遇“相敌的快手”。这次发现徐先生不但造诣不凡,更有极难遇的捷笔。两人有一段时间日日夜夜诗筒邮递,疾如流水,又各争胜逞才,俱喜叠韵(窄韵险韵押得稳而好)。他比我诗兴大得多,将唱和手写为一长卷,数量甚富。
这时我方体会到:徐先生是个“知音难遇”之士,他的书画诗词的才能久无“用文之地”,而今不免引发了久蓄的积闷,于是大大喜悦抒发了起来。为此,我倒是深自感叹。
我们在这方面相知相契的经历,一时是写不尽的。他的笔墨是颇自矜重的,独于我所惠甚厚,今略举数例,也可兼存艺林掌故——
当我虚岁六十的生辰那一日,蒙张伯驹先生约会了徐先生、朱家溍先生和周笃文等三五交好,为我醵酒称觞;席上,徐老特赐佳诗,还加上一幅翠竹横幅。展卷欣赏,真有宋代文与可、元代吴仲圭的遗型高范,笔致潇洒,娟娟净绿,如在丛篁幽篠之间。真高手也。
他赠我的画,还有两幅“奇作”:一是曹雪芹黄叶村著书图,一是绘于家兄祜昌抄胡适藏《甲戌本》卷头的蓬莱仙笈图。前者溪山幽胜之精,尚属人间;后者则是海上三神山之景,金碧设色,奇丽动人,又加以有一青鸟彩凤,飞翔于空际,盖取于探秘传书之义也。此则更为名贵,世无第二帧矣。
我和徐老的唱和诗词,实在是太多了,其中也有涉及红学的,如果蒐全了,足够编印一本专集的——所以无法“撮叙”。如今只举二例。他见到我“背写”的《兰亭》,便写下了五首诗词的跋尾:两首七律,一篇长歌,两篇《南乡子》。
这五篇,是他精心用意之作,已不同于平日斗韵遣兴的性质了——这几乎是他的“书学”的简括,也几乎写及了一部中国书法史上的几个关键大问题。
这些诗词,内容太专门,句句须注,如若全录,恐非本文体例所能容纳,只能“摘句”以窥一斑。但一涉摘句,又涉及一个有意取舍的问题,就无法避嫌了。这“嫌”,就是他奖饰我的嘉词美句
七律的第一首前幅写道:
山阴曲水漫流觞,
茧纸昭陵事岂荒。
矛戟森严抛定武,
绮罗温雅写西堂。
这是驳斥“兰亭伪造”之谬论,指出不取《定武》石刻的“板硬”形貌而以“褚临本”(此系从俗之称,亦非真出褚遂良之手,过去凡见唐人摹本笔致流动潇洒的,就“派”作褚临,因为已将《定武》附会为“欧临”了)。“矛戟绮罗,森严温雅”,是比喻风格之异。
第二首主旨是表示学书临古,不可“规规于形似”,好比画人者只讲“谨毛”之(最细琐的“逼真”)而不得其精神灵秀之气质。今不细讲。
两律之后是一首长歌。此篇开头仍然是十分强调“小人步学惑当时”的意思,以下专论右军的书法创造与唐贤的继美发扬,其词云:
右军本钟卫,永和得其新。临河趁遒媚,潇洒出风尘(借青莲句)。咄咄陶贞白,眼高摩青云。李唐推鼎足,欧、虞、褚最尊。深嘬鹅池墨,搨写亦何勤。《定武》下《黄绢》,世上剧纷纷。天历诚目想,所谓虞梅本。人云且亦云,笔法千古一(松雪十三跋中语)。丰神各自伸,所以扬风子。许倒山阴真,下士闻之笑。愚蒙诮等论,五日芾亲摹。仍不束相珍,赵家五百本。鸥波极精醇,鱼熊作一择。定向影染处,寂寞侵数死。吾子独苦辛,长安历海药。化去信钟处,囊鹤鸡立群。睥睨齐梁统,拘滞识永欣(徐浩评)。屋下耻架屋,愿羡透纲鳞。
徐老纵笔长吟,一口气从“书法史”一直讲到“兰亭史”,又讲到谁人、怎样才是真学得右军精髓的,然后将笔一收,归到了我背写《兰亭》的事上来。然后,将笔又一换,五言长歌改为七言六句,正面点题:二十八行三百字,融君髓脑无相神。扶桑美侬(日本纸名)比茧纸,书来惊倒过半山。我腕岂有鬼,幸察眼未昏。绕床大叫酌大勺,《风》《骚》一例招楚魂。
这首长歌,可谓古今诗史上论书而造诣如此之高深的罕例。他于收笔处对拙临禊帖给了他素来不肯轻许的高评价。我自知难以克当,但也不掩饰我心中的欢喜和增添一些“自信”和自励之情。
长歌后,徐老因见启功先生在此处题了两阕《南乡子》,于是也续上了两篇同调的小令。由于篇幅已过冗长,当于另处再讲,这儿不能不暂告段落了。我常想:他平生题跋,兴致如此之高,共有几回?大约也得数一数二的吧?
回忆1976年,拙著《红楼梦新证》重刊,我送徐老一部,徐老写来一首《贺新凉》致谢,其词云:
字字珠玑串。睨迂儒,韦编脆绝,郑笺毛传。自有文章惊海内,惆怅黄车俊彦。偷炼石、镌来恩怨。华屋山丘无穷意,款芳思,难透胭脂砚。扪索去,要通变。寻根究底真曼衍。溯南冠,辽东旧事,从龙霄汉。依样五侯朱紫贵,转顾泥沙踏践。凭一一,生花重判。收入锦函新徵好,媵青眼。
这首《贺新凉》,与老师顾随先生宠余的《木兰花慢》,可谓异曲同工,相互辉映,珍贵无比。
徐老现时年近百岁高龄,神明不衰,洵称人瑞,然不知还能尽记上述诗词否?感念故交的厚谊,无以为报,仅此一文,略申衷曲,亦幸亦惭,莫能宣喻于百一也。
诗曰:
鉴书观画总燃犀,
倚马诗才世未知。
二律一歌双小令,
知音曾荷再三题。
背写兰亭岂曰能,
感君一见目先惊。
绕床大叫骇邻舍,
真赏方倾一片情。
郑氏有笺毛有传,
葩经文采寓研红。
喜吟宠句如相约,
巨眼高人意略同。
文汇报2009年6月20日第七版
- 相关文章
-
-
10-8董其昌行草书法作品《赠吴时杰序卷》
-
9-23何绍基楷书作品《邓琰墓志铭》册页
-
2-24马衡书法作品欣赏
-
2-13启功书法访谈问答
-
12-9胡介文书法作品欣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