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坛怪圈解秘之二:以肥为美
人们论及美人时,有一个最为普遍的说法是“一白遮三丑”。这种说法对不对呢?对。我们说,这种说法本身没有问题。因为皮肤白是美人的基本条件和首要条件,只有皮肤白才够得上美人,不白就算不上美人。皮肤白虽然不能一条肯定美人,但却是一条否定美人。有了皮肤白,美人的其它条件才能说,也才好说。皮肤不白美人的其它条件也就不好说。
书法中也有类似的说法“肥能遮丑”。书法中的“肥能遮丑”也是有其道理的。其一,书法中的“肥”,指的是用墨重,笔画粗。书法之力是靠笔墨体现的。粗笔重墨本身就是力的表现,有了力,也就有了神。其二,粗笔重墨可以将一些败笔和用笔不到之处于以覆盖,不让其显示。其三,粗笔重墨可以吸引观赏者的眼球,使他们忽视败笔和用笔不到之处。这就是“肥能遮丑”的原因。
既然“肥能遮丑”有其道理,怎么能将其和怪圈扯到一起呢?让我们再往下分析。遮丑,不是没有丑,说明了有丑。有丑是事实,不想让别人看出丑才是目的,故而采取了遮掩的办法。有丑说明书艺不高。要改变丑、使其为美,最根本最有效的办法是,加强练习提高书艺。以肥遮丑只能是书艺不高,且又得展示书艺时,不想让人看出其丑的一种临时性的措施和手段。至此,我们说还没有错。错在什么地方呢?错在长期以往上了。错在了把这种临时性的措施和办法当作了目的,当作了一种能事,一种特色去坚持、去张扬。本来是临时性措施和手段,现在竟成了目的,这就意味着不去改变丑,长此以往地丑。意味着书艺不再提高,就停止在这个水平上了。
以肥遮丑,这种能事在漫长的习书之路上临时显了效、救了急,也可算得上一用。当书艺不高时却也还说的过去。如果再在遮丑的技术技巧上施加些心思和点子,再来上一番吹虚,将其作为作书的能事和目的和特点予以定位,将“以肥遮丑”变为“以肥为美”这就成为怪圈无疑。
书法中肥能遮丑,是有其道理的。因为肥确实有美的成份和因素,再加上人为的刻意追求,一些技法技巧的施用,再加上人们普遍对书法还没有一个清楚的认识,还有作为者的吹虚和宣传等等,使得一些人还就真的给蒙住了。也就是说,这一怪圈于书坛还是有其市场的。但是,对于广大习书人说来,必须认清其实质,区别其利害。
书法中的用墨是有严格讲究的。既不能吝啬,也不能浪费,应该惜墨如金。多施则俗,少施方病。
东晋女书法家卫铄(卫夫人)在其《笔阵图》①中就有这样一段论述:“善笔力者多骨,不善笔力者多肉。多骨微肉者谓之筋书,多肉微骨者谓之墨猪。多力丰骨者圣,无力无筋者病。”卫夫人用骨肉的关系作形象比喻,阐述了书法中用笔施墨的要求和利弊。卫夫人对“多骨微肉”予以了肯定,后世宋徵宗的“瘦金书”得以成体,受到世人推崇便是很好的例证。卫夫人对“多肉微骨”予以了否定,称之为“墨猪”,此后至今,书坛无一人以“墨猪”而扬名显世。
当代书坛,鱼龙混杂,思想多元,规矩已破,丑美不分,耍怪求病,各自为能。无独有偶,有人竟不惜笔墨,把字写得肥肿,趋之以“墨猪”,“以肥为美”,用“墨猪”标新立异,显名钓誉,岂不贻笑于后人乎?我们说,将字写瘦,瘦的不丑,还真的有难度。把字写肥还真的不难。“肥能遮丑”差不多书法家们人人都能做到。人人都能做到的其艺术含量和艺术价值就可想而知了。字写得肥肿还有一个致命的弊端,那就是常常把一些笔画挤得没有了位置造成少画缺点,不要说书法了,就是写字,也成了错字。把字写得臃肿绝肥,少胳膊缺腿,成了错字,还谈什么书法,谈什么艺术。习书人若要想在书坛有所作为,此道绝不可取。还是莫入此圈的为好。
“以肥为美”,说明了书艺不高,注定了没有出路。问题清楚了。看来于书坛,只有那些对自己要求不高的,不求发展的,自以为发展无望的,急功近利的学书人 才将此道当作了习书作书的捷径,当做了自己的特长和特色,也才就自觉不自觉地走入了这一怪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