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法资料 > 理论知识
+

沈鹏书法艺术学术研讨会讲稿(2)

2011/11/12    作者:书法欣赏    来源:www.yac8.com    阅读:3029



二、原创性创作是一个风格(个性)的生成过程,要耐得住寂寞,深入下去,要有十年的思想准备。

      沈先生讲原创性的五个层次,同时也讲到融通自然,他特别提到融通自然就隔了一层,就更难一些。比如张旭观公孙大娘剑器舞,怀素见夏云多奇峰而悟得笔法等等。
      我赞成先生的看法,我的亲身体验和过程证明了上述观点的正确性:
      1991年,在西安参观碑林时,被园中的汉代石雕所震撼,那种圆浑、博大的气象,强烈地刺激着我,激动不已而豪情鼓荡,如醉如痴,仿佛在梦中。在此状态下,平生第一次产生了“以书法来表现这种感觉的冲动。”回京后做了一些思考  和研究,并请教了几位书法前辈。但是,他们给我的回答让我感觉他们从来没有思考过类事情,依然告诉我“继承传统,好好临帖。”于是,我有点恢心。我觉得生活中的体验距离书法的抽象语言太遥远,太需要才华了。我认为我的才华远远不够,甚至这种路子本身就是错误的,我几次想放弃。
      然而,事实上已经放弃不了了。因为那瞬间的强烈审美体验,已经拷贝到心灵的底片上,形成了永恒的意义,成为永恒的审美理想,成为了一生追求的目标,想忘也忘不掉,想放也放不下了。这就是“瞬间意义的生成”。我的体验与唐人张旭观公孙大娘剑器舞、怀素观夏云多奇峰而悟得草法的行为产生了共鸣,验证了这一历史记载是真实的,而不是神话和传说。
      自此,我开始研究汉代的文化,包括汉画像、汉石雕,以及汉代隶书作品,我理解了汉文化与楚文化的关系,她在宏大中富有浪漫。我总结出几个字,即“开张、雄浑、弥漫、充满”。这就是汉文化的特征。带着这样的理念,我开始临写汉隶,并把颜真卿楷书之开张浑重吸纳进来,作为过渡的土壤。同时改变工具和材料,用笔将原来的狼毫改为长锋羊毫,取其浑厚;用纸把原来的仿古(半生)宣,改为生宣白纸,并注重了水墨的融和。正如沈先生所说的,在长期临习二王基础上,我又开始了写意性临帖,边临边创。一直到了2003年非典之后,突然有一天找到了当年那种感觉,并在兴奋之中强化了这种感觉。在此基础上,我又十分的警惕,不能消弱了二王的雅气。又经过一段孕化,逐步呈现了既有二王的文雅,又有时代气势的面貌。书界不少朋友评论说:把二王写大,写出气势,写出现代审美意蕴,同时又保持了二王的文雅,在推动经典向现代化的转换上迈出了新的步伐。
      算一算自1991年的震撼到形成自己的面貌,先后十三年时间。尽管还有很多不足,但我认为我亲身经历的这个个性生成的过程,是很值得回味的。原创性对于每位书家都可能是不同的生成过程,此正是诱人之处也。关键是耐得住寂寞,深入进去。

三、原创性需要超越,离功利越远,越有可能成功。

      为什么到东晋时期创造并完善了行书、草书,为什么有如此的原创。
      首先是思想上的超越,反对汉代独尊儒术所形成的礼教之束缚,由建功立业转向道家的自然无为。第二是行为上的超越。由于东汉以来曹马之争,西晋八王之乱。人们首先考虑安全,千方百计地避免卷入政治斗争的漩涡,以防杀身之祸。从而玄学兴起,以清谈为尚。谈的离生活、政事越远越安全,只谈有与无,言尽意等。正如阮籍所说“东汉以来,天下多故,士人多不保全。由是籍不与政事。”
      如果说玄学是语言的清谈,那么,行草就是文字的清谈。
      即玄学离政事这个“实”越来越远,同样行书、行草、草书,离隶书这个“实”也越来越远,越来越抽象。
      如果说清谈以滔滔不绝,气质潇洒为标准,则行草同样以气势连贯,线条潇洒为标准。
      同时,我们还看到,书法从原来隶书由中下层人士书写转到了文人士族手中,转到了当时文化最高层。王羲之的前辈王衍、王导、王澄、王戎,都是清谈领袖和高手,王羲之身上有着相同的气质和风采。行书成为他们遣兴、玩味、体悟、寄托性情的形式。从而实现了书法文人化的过程。而任何事物一旦文人化了,就要上升到一个至高的境界。
      这个结论又返回来,再次对原创性提出了文化的要求。
      这似乎启示我们,原创性要排除功名利禄的羁绊,要超越功利的“实”。没有超越,没有一等的胸襟,莫谈原创性,莫谈一等的作品。
      最后,我想重申,在电脑、手机十分普及的今天,书法的社会生态已经出现了危机,下大力重抓普及,向全国普及,向世界普及是十分重要的。同时在标准混乱、心态浮躁的今日书坛,高举原创性旗帜,抓原创,抓提高,抓引领,对于出精品,出人才,发展先进文化,更具有现实意义和文化史的价值。

该文章所属专题:沈鹏书法
  • 相关文章
  • 热门文章
书法欣赏 © 2015 苏ICP备09026750号-2
【电脑版】  【回到顶部】